6月份,进入全国食品安全月,各地相关宣传活动此起彼伏。今年可谓食品安全大年,这不仅是因为各地政府重视程度超过以往,更是为迎接经修订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新法),新法重在细化执法维度,扩大监管范围,强调从饲料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增加了对召回制度和刑罚优先的确认,以风险监测评估为代表的事前监管措施将得以全面推广。 基于监管“无死角”的规则修订逻辑,新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食品安全法”。对于很多还沉浸在追求市场规模进而以量求胜的食品产销企业来讲,新一轮技术革新与经营转型已箭在弦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向来与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变革并肩而行,从技术标准制定到监管手段的更新,政府与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正在逐步达成共识,不断提高安全标准。这次也不例外,新法释放出的监管标准提升信号,将倒逼安全技术标准与产业升级的转型。 其中,新《食品安全法》赋予了中国传统食品企业三个方面的转型发展启示。 第一,新《食品安全法》风险监控层级由省级扩大到县级,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主业的中小企业将被动提升各项安全指标,最终转化为生产成本,导致其亏损的可能性加大。地方需下决心关闭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对部分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建立股份制公司,以实现食品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资本的集中。在食品工业企业聚集模式方面,可以以农产品原料资源丰富地区为依托,以食品工业聚集的城市为中心,实现产供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借助规模效益缓解因中小企业的“关并停转”而带来的地方经济转型阵痛。 第二,注重将社会责任转变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工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在传统经营理念下,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承担额外成本的行为。但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面对关乎百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食品产销企业能够把有信服力的产品安全性展现给公众,这无疑是一种绝佳的品牌营销能力,将食品安全的投入转化成带动企业竞争力的投资才是企业转型的上策。 第三,尽早布局海外并购市场将成为中国食品企业应对食品安全新常态和持续发展重要转型路径。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食品企业集中在以乳制品、酒制品及休闲食品领域,但几乎都面临着因法律制度与质量标准差异而备受别国特殊审查的尴尬局面。新法实施后,出于吸收国际全产业链打造经验,适应高质量标准的入市门槛以及国际化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等诸多动因,拓展海外市场会成为很多企业突围转型的不二选择。但走出国门的食品企业必须对自身财务风险有充分控制能力。 总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的监管环境只会越来越严,食品企业的发展不能沉浸在依靠监管漏洞获得生存空间的侥幸心理中。新法释放出来的信号非常明确,食品安全不仅是符合传统的“讲卫生、不中毒”的底线要求概念,更要追求高营养品质的国民健康综合提升,食品安全的理念升级将直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选择,促进更深远的行业变革。中国食品工业要想从粗放式的以量取胜模式中突围,就必须学会将食品安全责任转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