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在首届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论坛上表示,在推动“一带一路”的战略设想中,应构建一个和“一带一路”相适应,与中国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并且提出了大国金融的战略设想。 吴晓求认为,设想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认为,按照现在发展速度,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到2023年,中国GDP规模即使按汇率计算也可以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13年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贸易经济体。这些条件预示着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有影响力的货币。“人民币成为全球有影响力货币的条件已经具备。有影响力并不意味着它在全球占第一位,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元在全球仍然是第一有影响力的货币。这是一个目标和愿景,如果这个目标和愿景符合现实的话,理应推进人民币市场化改革。” 吴晓求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自由化改革”。按照这样设想,这个改变在2年左右时间应该可以完成。中央政府计划在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可自由交易是基本前提,而且应该比这个时间点要提前,这是中国大国的先决条件。 第二,中国的金融体系一定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最核心的金融体系里面的市场部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应该是全球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全球大国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这种功能,要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也会有影响,因为“一带一路”战略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自身的基础设施也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它是一个很长远的规划,所以需要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一个全球金融中心来支持。从最近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已达到69万亿,到2020年实现100万亿的市值的市场,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中国需要强有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