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要跻身第一方阵
2015-05-20    作者:记者 黄鑫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制造2025》规划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专家认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除了要扭住缺“核”少“芯”这一牛鼻子,也要在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上下功夫——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目标,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认为是“由大变强”。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指引下,中国制造业将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走向第一方阵,跻身制造强国。

  创新是关键核心

  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自身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为此,《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5大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和人才为本,这就是针对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其中,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毛伟明认为,技术创新,不仅能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等领域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方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认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引导中国制造企业更加重视创新,逐步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从方太的感悟来看,中国制造要向高端制造转型,要做好前沿的设计、领先的技术、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品质。

  两化融合抢占制高点

  苗圩指出,要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也是中国制造升级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许多专家解读规划说,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并认为中国制造升级的一大优势是“互联网+”,这两者其实都是要把信息化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苗圩解释说,智能制造包括3个方面,一是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更加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二是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或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对此,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有深切的感受:几年来中国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已显示出中国市场的优势所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直接驱动生产核心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创新,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智能制造工程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5大工程之一。据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介绍,今年工信部计划选择3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将比以往更加注重切入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而不是仅仅在外围、环境方面推进,要突出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锁定重点领域

  《中国制造2025》规划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等10大重点领域作为发展重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认为,这都是有发展潜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并有一定基础的产业。

  “这10大领域每个都有一些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苗圩举例说,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我国北斗系统的精度、覆盖范围已经可以达到美国GPS系统的水平,在民用开放方面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将会迅速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

  同时,这10大领域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这既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这一特点在《中国制造2025》整个“1+X”规划中也有明显体现。

  据了解,《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1+X”的规划,其中,《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1”,即一个总的行动方案,而“X”则是支撑这个方案的一系列专项规划,预计有10个左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中国制造2025,拉上市场一起干
· 中国制造如何与互联网加出正效应
· 中国制造2025印发 智能制造等概念可期
· 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 提“三步走”战略
明确9项战略任务 ▏解读
· 苗圩:中国制造面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双重竞争”
 
频道精选:
· 【思想】让企业家不“憋屈”简政放权须到位 2013-06-14
· 【读书】缔造伟大的秘诀 2015-05-1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通讯信息诈骗“爆表” 部门协作不畅破案率畸低 2015-05-2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