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此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意在加强城市间的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其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另据相关消息称,国内力主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与此同时,工信部也即将在6月份出台《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其中提到建立2至3个智能示范工厂,提升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同时促进行业兼并重组,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 当城市群规划撞上钢铁转型发展计划,对钢铁企业区域间的合作发展以及未来行业提高集中度大有裨益。 此前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此城市群包括像首钢、渤海钢铁、河北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三家钢企年产钢总量在7500万吨以上,其中河北钢铁2014年钢产量国内居首。河北作为钢铁大省,其资源、运输等优势相较于北京、天津来说,更加有利于钢企的发展。另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环境容量有限,钢铁企业的存在对于北京来说,负担过重,故而在京津冀一体化道路上,首钢的迁址产生了较为积极的作用。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截至2010年首钢搬迁完成,年产能达到970万吨。这给其他城市群起到了一个良好示范,城市群的规划就是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有利条件,给予钢铁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来看此次批复规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钢铁企业同样星罗密布。武钢作为特大型钢企自不必说,年产钢达到4000万吨以上,并且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跻身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2014年全球钢企排名第8。湘钢、涟钢、冷钢、新钢、萍钢、南昌钢铁等中型钢企也不在少数。此前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行政壁垒,加剧了钢铁产品的同质竞争,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城市群的规划意在破除这些阻碍,引导钢铁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企业间合作或重组,更有利于实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缩减钢铁企业数量,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城市群的建设除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之外,对钢铁企业的发展转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在当前的生存瓶颈期,急需转型升级来寻求突破。未来,钢铁的区域合作将更加常态化。 (作者单位:金银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