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博物馆 |
鄞州民间兴办博物馆风气之盛,为国内罕见。2009年,有关部门经多方考察、论证,将“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这一殊荣授给了鄞州。专家认为,鄞州的人均博物馆拥有量已达到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
羊年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宁波西郊的居家博物园,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展馆,占地24余亩,小桥流水,曲径通幽,15幢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博物园主人翁林芳原在上海滩做古玩生意,后开办了家具厂,收购了不少古家具和古民居,舍不得出售,便萌发了建居家博物园念头。现这座颇具规模的博物园总投入达3000余万元,有3万余件藏品,在国内同行中也小有名气,仅去年一年便接待了4万余名国内外游客。翁林芳说,现在我已把古玩店和家具厂都关掉了,一门心思打理这座博物园。
宁波古林镇出产的“黄古林”草席,有文字记载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最古老的老字号。早在上世纪50年代。“黄古林”草席就被中央人民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和嘉宾。年方41岁的宁波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斌,原是当地古林镇干部,17年前下海后白手起家利用当地特产草席办起了草编公司,慢慢企业越做越兴旺。在满世界跑生意中,他发现国外有很多颇有个性的乡土、民间博物馆,觉得自家“黄古林”草席历史悠久,更有乡土特色,于是他费了3年时间,斥资办起了黄古林草编织博物馆。在陈列大厅,记者看到年代久远的木制席机、筘板、打筋车等当年手工织席工具,让很多参观者感慨不已。
记者发现,如同居家博物园、草编博物馆那样,几乎每一家民办博物馆都有一个个生动引人的故事,也有一批批铁杆“粉丝”。
宁波知青博物馆馆长叶亦通说,前几年,我们连续办了四届宁波知青展览,留下一大堆珍贵照片舍不得放弃,就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知青博物馆。虽然宁波知青博物馆所处地点较偏,但参观者不少,大多是那些当年的老知青。记者看见一花甲老人背着一只旧田箩筐来到展馆,他说,这只田箩筐伴随我有40余年,一起见证了当年知青下乡的艰苦岁月,几次搬家都不肯遗弃,这次准备把它捐献给知青博物馆,也算是物归其所。
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鄞州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民办博物馆这一利国利民,弘扬中华文明的公益事业。“紫林坊艺术馆” 整个建筑为三层围廊式建筑,占地6.6亩,共计4000平方米,一共耗费2200多万元。艺术馆一层有一个1800平方米的大池,池子两边是设计成月洞形状的八扇拱门,让前来参观的市民,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一份淡雅、一刻清幽包裹氛围。
“紫林坊艺术馆” 有几件镇馆之宝,稀世罕见。在二楼走廊墙壁上镶嵌的橱窗里,就放置着1:1比例的整块“清明上河图”紫檀木雕。除了“清明上河图”,二楼的展厅内还有十几尊沉香雕刻品不仅精美,每个作品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其中名为“人参如意”的沉香摆件更是被评为宁波十大收藏精品,毫无争议地成为“紫林坊”的镇馆之宝。说起这些精品的价值,陈明伟摆摆手说道:“这些都是无价的,我做的紫檀木雕刻每一刀上面都有我的心血,价格再高我也不卖。”
同样身披国字号非遗项目的宁波金银彩绣,拥有与湘绣、蜀绣、苏绣齐名的傲人历史。在鄞州创新128园区内的主题艺术馆里,收藏了300余件从明清至现当代的精美作品。其中,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甬城元宵图》展示了明清时明州城内250余名百姓欢庆元宵的喜庆场面,由五位传承人运用20余种技法、数百种金银线和彩色丝线集体绣制两年完成,曾独揽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和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两顶桂冠。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奇志、裘立华、郑黎采写, 参与采写的还有续大治、葛吉华、吴海霞、任斌斌、郑静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