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书院:穿越千年的文化摇篮
2015-04-15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桃园书院大门,门前立有王说和王安石的雕像                                                        黄瑞鹏/摄

  在宁波市鄞州区的西面,四明山脉与鄞西平原的交汇处,有一处风景秀丽、人文璀璨的地方,称作“桃源乡(现改名为‘横街镇’)”。从隋朝直到上世纪60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桃源乡中有一条潺潺流过的桃源溪,溪畔除了富饶肥沃的良田、水波浩荡的广德湖和落英缤纷的桃树外,还有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桃源书院。
  专家学者认为,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的书院,可谓浙东文化的源头和摇篮。数百年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浙东文化,究其文化基因和文脉传承,需要到“桃源书院”探源。

  教化美俗 王安石与叔侄办学的因缘际会

  桃源书院的诞生和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汉唐时,浙东文风未开,混沌依旧,文坛寥寥。即便以文章著称的唐朝明州(即今宁波市)有记载的诗人也仅为6个,在浙江10个州中倒数第三。到了宋代,随着江南(包括宁波)地区的开发,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朝廷多次下诏各州县设立学院,宁波也积极响应,恢复了“即庙建学”的传统,将孔庙与建学结合,由官府扶持民间响应,“儒教”之风渐盛。
  在此进程中,真正在宁波全力倡导崇教兴教,把民间办学推向高潮的当首推王安石。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于北宋庆历七年到鄞州任知县,先后约3年时间,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兴利除弊,先后推出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崇文兴教等改革举措,成功后又推向全国,故后人称,王安石在鄞一千天,影响了宁波乃至中国一千年。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深知教育对于启迪民智、造福一方的重大意义。初到鄞县不久,他便提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大力兴学校,举贤才,并遍访民间学者、儒生,共商重教大计。前人有诗赞王安石“鄞慈建学,荆公起之。二邑文风,大盛于斯”。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宁波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在民间蓬勃兴起,最突出的当为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位学者,他们曾“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宗之”(《鄞县志》),首开讲学之风,以私学师表一方,为民间所认同,这就是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的“庆历五先生”。
  桃源书院与岳麓书院几乎处在同一时代,其最早创始者即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他举家隐居在鄞西桃源溪深处的庄家溪,在山岙中安贫乐道。他将旧宅的“酌古堂”改建为书院,用于教授学子。这是宁波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自此山岙间书声琅琅,人才辈出。
  王致的继任者是他的侄子王说。他将“酌古堂”改建为“桃源书院”,继续讲学30多年。王说与其叔父一样,虽然清贫,但痴心于教育。“世守清介,无田以耕,无桑麻以衣,而怡然自得,所置廩田,惟以养从遊之士而已”。他继承王致遗风,继续桃源书院的教育风格,把书院发扬光大,成为浙东地区的“清华”、“北大”,众多氏族弟子受惠匪浅。
  除了“庆历五先生”常到桃源书院授课外,王安石作为文学大家、旷代大儒亦多次到书院参与教学。他满腹经纶,才识卓绝,讲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莘莘学子如痴如醉,如沐春风,以致他的每次授课讲学,都被书院师生视为最开心的喜事。
  桃源书院尽管处于山野僻壤,但它培养的人才却是成绩斐然,引起朝廷重视。熙宁九年(1076年)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字以示褒奖。这不仅是浙东首家,在当时全国也是极为罕见。清代大儒全祖望称:“吾乡之得拜御书者,宋时自先生始”。桃源书院名声大振,也因此成为浙东办学最负盛名的书院。

  薪火相传为一座城市打下浓厚的文化底色

  此后,在历史的风雨激荡中,桃源书院可谓历尽艰辛,几经磨难。到了元代,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残酷统治,愚民政策,桃源书院只能悄悄地在乡间讲课授业。后来房子也渐衰败,当地乡亲又几次集资重修。至明嘉靖年间,因“邻火延燎,遗址遂泯”,一场大火将书院旧址烧毁了。但是大火无情,文脉却未曾间断,数百年来,桃源书院培育的读书种子,洒播在浙东大地,薪火相传,渐成燎原,使浙东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镇。
  北宋之前,鄞州文化教育发展迟缓,经过五先生的努力,“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全祖望语)。因提议为岳飞平反而颇受史家好评的南宋宰相、鄞县人史浩,是桃源书院教育的受惠者,他在《四明十二先生赞·桃源王公先生》中说:“教育千里,执经满门。天之报施,煌煌后昆。”宁波市政协原主席、文化学者徐季子先生认为:“北宋的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源头,‘庆历五先生’则是宁波最早的一批教育家”。
  浙大教授龚延明认为,宁波成为今日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鄞县成为科举大县有着密切关系。宁波的世家大族无不以儒学起家,以进士光大门户。其中较著名的有《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以及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等,而他们几乎都与桃源书院有文脉传承关系,宁波文化因而呈现群星闪耀的可喜景象。
  “桃源书院为国家、为民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材。”中国地方志博物馆副馆长、文史专家龚烈沸说,据文献记载,在宋以前的数百年科举考中,鄞县仅唐时有一人中过进士。而宋以后,鄞县历代进士竟达1205人,其中宋代730人,尤以南宋时最为突出,为601名,以致当时有“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之说。到了近代,鄞县文化界涌现了翁文灏、童第周、沙耆、沙孟海、马友友、朱复戡等一大批中国顶尖的学者、大师、可谓群星灿烂、名人辈出。
  “桃源书院对于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及浙东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一直延续至今,据了解,在目前中国1100多所高校中,有宁波籍校长280多名,两院院士中有宁波籍院士100多位。”北京大学王国华教授说,宁波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为国家贡献了这样多的优秀人才,其与桃源书院的文化传承和因果关系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重整圣殿 众贤接力倡国风

  近年来,随着民间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沉寂多年的桃源书院引起了文化史学界的重视关注。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建议下,2012年12月,由鄞州区和宁波市有关方面的代表共同参与,成立了桃源书院建设委员会,聘请王蒙、徐季子担纲名誉主任,傅璇综任主任。
  千年书院的重建,首先遇到的是不菲的资金投入,具体实施这一项目的翁国伟先生,是鄞州籍的一位企业家。翁国伟千方百计筹措了数千万资金,并请来各方学者专家,反复商讨论证,确定了高品位高标准的重建方案。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建成了具有传统古典风格、典雅别致的桃源书院。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新修建的桃源书院,只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书院与四明山岭满眼青翠遥相呼应,在初春和煦的阳光映照下,构成了一道动人风景。
  走近书院,宋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个金色大字镌刻在书院大门外的石碑上,碑阴是著名学者全祖望所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全文。于右任弟子、百岁老书法家蒋思豫题写“千年学府”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正中。大门两旁的对联“书香四明,文泽三江”,由92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所书。书院的中堂内供奉孔夫子画像,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酌古堂”三字,悬挂于中堂大门正上方。
  “千年学府重建后,如何依托这一文化圣殿传承文脉,弘扬国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桃源书院执行院长胡茂伟说,学院重建后,我们已相继举办了国学培训、祭孔、浙东文化暨中国书院文化研讨等一系列活动,还与宁波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我们为桃源书院初拟了教育培训方案及课程设置,即以“传承文化、提升素质、陶冶情操”为目标,设置了“走近国学”的“六大模块、四十八项细目”的培训内容。
  关于下一步的设想,胡茂伟说,前不久,我们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请来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提出要以桃源书院为载体,建设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桃源书院所传承的千年书院文化,弘扬王阳明、黄宗羲、王应麟等众多宁波文化名人对人类文化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并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创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书院文化品牌”。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张奇志、裘立华、郑黎采写, 参与采写的还有续大治、葛吉华、吴海霞、任斌斌、郑静志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浙江“首富”:转型正当进行时
· 图说鄞州•城市影像
· 鄞州赋
· 鄞州:北宋“改革实验区”的新传奇
· 鄞州财政逆市飘红跃居浙江第一
 
频道精选:
· 【思想】牛市风险:嫩韭菜也是韭菜 2013-06-14
· 【读书】如何保持持续的专注力? 2015-04-0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利益输送牵出银行“内鬼” 2015-04-1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