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将持续低迷
未来需应对人口老龄化、投资增速放缓等问题
2015-04-09    作者:记者 廖冰清/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日发布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仍将持续显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投资增速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预计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呈现增长缓慢的态势,低潜在增长率已成为新现实。
  根据报告中的一项新调查显示,全球产出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幅下滑,并且自金融危机以来,许多经济体一直面临生产力增速放缓的局面。调查指出,产出增长放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增长“限速”降低。所谓“限速”是指经济体的潜在产出增长,即在不推升通胀水平的前提下扩大商品和服务生产的速度。潜在产出增长率即潜在经济增长率,衡量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长期来看,潜在产出增速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供给以及生产力的变化。
  报告指出,金融危机之后,许多经济体经历了潜在产出增长的一个或多个关键组成部分的扩张放缓。尽管近年来多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为经济提供更多资金,但许多国家仍然未能利用宽松的金融环境完成经济重组。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潜力将会陷入停滞。
  报告预测,随着部分与危机相关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加之资本投入增速反弹,在2015年至2020年,发达经济体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期将从金融危机后六年的1.3%回弹至1.6%,但仍远低于危机前2001年至2007年2.25%的平均值。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的状况更加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至2020年,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将从2008年至2014年的6.5%进一步下滑到5.2%,比危机前水平下降近两个百分点。
  另外,受放缓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全球范围的低利率环境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报告称,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放缓是潜在增长率放缓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未来五年,德国和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每年将减少约0.2%,并且现有劳动力老龄化的速度要高于新增年轻劳动力增长的速度。中国、俄罗斯、巴西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情况也类似。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生产资本逐渐增加,经济活动也正在复苏,但老龄化趋势决定了未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潜在就业增长率仍将进一步下降。
  经济前景趋于黯淡的另一个因素是全球生产力水平的减速,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减弱。报告指出,在金融危机之前,科技对发达国家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已在持续减弱。而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放缓也主要受到了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增速放缓的影响,新兴市场的科技推动作用也在接近瓶颈,这可能会限制科技带动的生产力提高所释放出来的经济增长潜能。
  潜在增长率下降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对发达经济体而言,尤其是欧元区、日本等地区,偿还旧债的难度加大,央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限制,投资水平也因市场情绪而受到抑制。而对许多出口疲软和债务负担加重的新兴经济体而言,随着借贷成本的上升,抵御经济冲击的难度也更高。此外,对于所有经济体而言,潜在增速放缓意味着生活水平将无法以接近金融危机前的速度得到提高。
  报告认为,提高潜在产出应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优先点,各国应在鼓励创新、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等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其中,发达经济体须采取措施推动需求增长,新兴经济体则需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支出来突破关键瓶颈。
  尽管政策组合因国而异,但此份报告提供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政策建议。例如,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投资和资本增长;从专利体系、税收激励和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提高生产力;改善教育质量,增加劳动生产力;调整税收和支出政策,提高老龄化国家的劳动参与率;改善商务环境和产品市场运营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亚投行对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影响
· 各界代表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向和热点
· 经合组织上调全球经济预测
· 全球经济面对“新平庸”
· 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频道精选:
· 【思想】职业年金不应只有"体制内"利好效应 2013-06-14
· 【读书】如何保持持续的专注力? 2015-04-0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政企投资热高涨 石墨烯上游产业"泡沫化"端倪初显 2015-04-0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