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2月1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强调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并做出一些新的改革部署。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 一号文件提出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中国农业污染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二是农村农作物生产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在农业污染源之一的农用薄膜的应用中,中国是农地膜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2014年中国农膜产量在196.64万吨,相比2013年增长率在16.87%,虽然国产多功能棚膜在防老化、流滴、保温、防雾气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地膜的厚度不断变薄,覆盖成本很低,但给人工清除废旧地膜带来很大困难。农田农地膜残留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地膜使用量大、厚度薄、回收率低,自然降解力差是农地膜残留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可环境降解的农膜应运而生。 农膜生产企业需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开发高科技产品上下功夫,开发有针对性、具有多种用途的多功能膜,生产更多高附加值农产品所需要的产品,一些公司生产的高效多元降解农膜深受终端用户的青睐。 但目前可降解农膜发展存在两大主要问题,第一是终端用户的购买力有限。可降解农膜成本较高,资金占用较大,下游企业的接受能力有限;第二是可降解农膜有一定的保质期。若企业销售不畅,亏损风险较大。问题的根源主要为可降解农膜成本相对较高,而国内环保意识尚未达到一定高度,市场接受能力不强。 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政策面上对可降解农膜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引导作用,加之随着农民的收入增加,市场接受能力提高,尽管可降解农膜短期发展有一定阻力,但随着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可降解农膜仍有较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金银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