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淘宝和工商总局的口水战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风景,也吸引八方评说。其实,这个事件最令人感兴趣的并非谁占几分理,而是其中反映出的政企关系新气象。 在这一事件中,政府监管部门不以权力压人,而选择以理以法服人;企业一方也敢于站出来指出监管程序的瑕疵。这些都是政企监管关系的新常态,可以说在这场电商与监管部门大战中没有真正的输家。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的中国经济产业调整趋势需要这种政企关系的新常态。 纵观整个事件,总体上要首先给工商总局的指导性监管点个赞,这次没有选择以罚代管的方式,而是发挥行政自由裁量权赋予市场自我纠偏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是起到积极效果的,阿里巴巴官方表态进行整改,并立即采取自我纠察措施,因为像阿里这样聪明的上市企业不会不明白违法违规对于信誉和股价的负面影响。如果真到了触及法律红线的时候,到那时,向淘宝喊话的就不是工商局一个部门了。 作为民间第一C2C电商平台,淘宝早在其发展初期就有相关部门针对税收、知识产权、产品质量等问题向其提出过质疑,淘宝硬是在质疑声中“任性”地成长起来。但是,在淘宝成立11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法治能力在与市场企业监管博弈的过程中早已不再是处于“甘拜下风”的境地,也早已摆脱了法不责众的治理困局。 进入大数据时代,受益的不仅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也是受益者,监管的覆盖规模与精确定位能够同步实现,这让监管更有底气。其实,在法治社会里,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不是敌对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婆媳”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价值就在于法治秩序决定企业的市场生存环境。江湖式企业经营与随意性的治理监管都是非健康的市场成长模式,在权力制约的角度,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严格划分;但是从职能服务的角度,政府与企业是亲密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式的新格局有三大看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大数据监管模式让市场治理更精准更高效。这次工商局针对电商们的指导白皮书并不是感性认识的空穴来风,翔实的数据和涉及主体准入、商品销售、交易行为管等理方面的25个涉嫌违法违规问题,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无死角监管信息分析报告。面对这样一份报告,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电商巨头们虽然在嘴上抱怨情绪化执法,但面对自身的发展问题还是心服口服的。真正挟群众以令政府的不是淘宝电商们,而是那些抱着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违法商人。此次工商局的监管举措另一层意义在于昭告天下电商与实体经营一视同仁,电商管理无死角。 二是新格局提倡治理创新,但法律是底线。此次电商与政府之争,工商局不存在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的嫌疑,也不是选择性执法,技术变革带来的公共治理创新让精确性打击具备了可行性。政府不能做无原则的市场保护伞,但也不能成为以罚代管的恶人。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义务的同时,监管部门需要改进的是划清粗暴干预与法治监管的界限。 三是监管不到位,消费者是第一受害者。“监管猛于虎”的公众情绪要不得,就在淘宝“叫板”工商局之时,阿里巴巴股价市值蒸发数百亿。监管一来,股价就跌?这再次证明,不管多么大的规模,靠卖假货和违规经营终归是生存不了的。投资人会用脚投票。法治监管最终是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而不是过河拆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