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大框架下,2015年的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在《中国金融》上的最新撰文向市场人士展示出了新常态下的一幅货币政策的路线图。
张晓慧在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在变化,而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必须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总量政策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重点就是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这要求根据经济基础条件的变化适当调整力度和节奏,做到不多也不少,在基础条件出现较大变化时适时适度调整,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同时也要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
张晓慧认为,金融调控面临着老矛盾和新挑战。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数量型调控面临的挑战增大,而健全和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转型期的货币政策兼顾“量”与“价”平衡与转换的难度上升,对引导和稳定预期的要求更高。此外,定向调节措施在信号显示和结构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政策本质上还属总量政策,若结构化调节不当也可能影响总量稳定,并造成新的扭曲,需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和协调。
张晓慧重申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她强调,受外汇占款增长放缓、金融创新加快、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更趋复杂、资产价格波动加大等因素影响,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趋于上升。要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性和市场利率走势的监测分析,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流动性的影响,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流动性,保持货币市场稳定运行。
她在文中还指出,结合支小支农贷款投向、资本充足率高低、风险内控状况、机构新设、区域发展五大“元素”,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政策参数,更好地体现差别化和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际需求和季节性规律更好地安排贷款投放节奏,同时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继续探索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机制和手段。在文中,她也首次透露在2014年,“部署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广州分行开展试点,以信贷资产质押方式发放了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