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不长不短的记者生涯里,2014年可谓是中国资本市场高潮迭起、新闻含金量最为丰富的一年:从市场体制层面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退市制度改革、沪港通双向开放机制、新国九条的颁布,到二级市场层面A股的“疯牛”,融资融券等杠杆工具的急剧放大,再到包括奥赛康、獐子岛、北大医药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的产生,在过去的一年中,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观察者和报道者,财经记者们忙碌异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正处于剧烈变化中的行业或者领域,将会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和角度,而在这个剧烈变化期媒体所做的报道,将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政策的走向。以新股发行制度为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改革中,推出了包括存量发行、自主配售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在实施后却沦为了原始股东大规模套现的最好工具,并在奥赛康一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现象遭到了媒体的集体口诛笔伐,并使得监管部门在短期内迅速调整了相关政策。这一事件表明,在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无论监管部门事先有多么充足的准备,在实际实行中都会有“跑偏”的可能。而证券市场任何体制上的变动,往往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一点上,作为“公器”,媒体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我们立场的基础在于,在一系列改革中,证券市场必须要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而不能倒退,无论是新股发行,并购重组还是再融资;必须更多地交给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来控制;在去行政化的核心下,市场整体必须更加透明、开放;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必须更加现代化;投资者的权益必须更好地得到保护……基于这些认知和理念,将能够使我们在每一项改革、每一个突发事件中都能够有自己的立场,不被所谓的说辞遮住眼睛。
有人说我们在证券市场的报道上过去苛责,没有给予证券市场改革足够的容忍和支持。是的,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弊端、次新股的爆炒乃至沪港通在内,我们都更多提出了批评而非鼓励,有些时候,这些批评甚至比较尖刻。但在我看来,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鲜花从来不曾缺少,但行政权力与生俱来的傲慢与自满才更是我们所需要关注和警惕的对象。在涉及到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上,黑与白、进步与倒退并没有太多的转圜余地,作为市场的观察者,我们在一些问题的立场上也应当足够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