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说了一个关于资金流动性的经典故事:一名游客来到某小镇的一家旅馆,拿出1000元钱给店主挑选了一间客房,旅客上楼后,店主立马去把这1000元还给了屠户,结清之前欠下的肉钱。紧接着,屠夫又拿着钱去猪农那里付了猪钱,随后,猪农去还了猪饲料钱;饲料商去还了招妓钱;妓女又去支付了旅馆房费。最终,这1000元钱又回到了旅馆店主手中,这时,旅客下楼说房间不合适,又把钱拿走了,但全镇的债务都还清了。
作为一名跑金融口的记者,需要时刻关注和钱有关的事,融资、借贷、债务、监管等等。其实,说到底,钱来钱往的背后实则是信用的事。经济“三期叠加”效应在2014年内发酵,金融领域内,无论是改革还是调控都面临着很多挑战,化解债务风险便是其中之一,决策层一再强调“盘活存量”。
我国是一个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银行自然成为了金融口记者重点关注对象。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话说,“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有80%都是银行贷款,最高的时候甚至能达到90%多。”
银行一直是土豪。今年上半,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总和就占了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50%以上。但这两年里,土豪也有受冲击的时候。我的确感到,银行靠“吃利差”躺着赚钱的日子在悄然远去,强势垄断地位也开始动摇,从存款“脱媒”趋势就可见一斑。再加上,经济下行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率继续上升,监管套利、资金期限错配问题暴露。一手要兼顾着挣钱,一手要控风险,着实需要费一番功夫。
内忧兼外患,“余额宝”们来搅局,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亦甚嚣尘上,于是,银行们牙一咬,决定去PK了!招行、平安、民生、包商、江苏、宁波等11家银行纷纷上线直销银行,也尝试用互联网模式来做理财业务。一些国有大行,诸如建行、工行、交行则瞄准电商模式,通过B2C、B2B交易平台构建大数据库,觊觎供应链金融机会,并借此打通、衔接其他金融业务的推广。
其实,归根结底,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的金融活动,最终都需要和实体经济挂钩。融资需求为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市场机会,但“融资贵”的背后却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在微观层面上,监管层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清扫金融领域监管套利路径。所谓“开前门、堵后门”,无论理财业务、还是信托业务,最终都被要求“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甚至理财资金有望直接投资来对接实体项目。未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将被弱化,直接融资渠道拓宽,诸如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创新债市融资工具;推动私募、股权融资等。
如今的金融市场,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在我看来,这是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是记录金融改革历史的时代。金融的背后说到底是信用,而记录的背后说到底是职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