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当你在饭局上自我介绍自己是一名记者时,收获的不一定是尊敬的眼神。当联系采访时,对方往往会多问一句“收费吗?”
无冕之王的光环仍然闪着金光,但这金色却令人略显窘迫。
从编辑再次成为记者的半年内,感受到的采访环境已经和十多年前我初出茅庐时迥然相异:“有关部门”对记者的“防范”越来越严;独家越来越少;别有用心的爆料越来越多;好心的开始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但新闻永远在那里。再过50年回头看的话,2014年想必是个无法忽略的年份。
这一年,在我所负责的领域,被广大网友和新闻人腹诽的国家发改委,大力而坚决地限制了自己的行政权力,且在年终会议上对被带走调查的十多位前任官员毫不讳言。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今年9月的一次发改委例行发布会上,一位后来被调查的价格司官员最后一次以现任官员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语言风格十分豪放。会后本想与他交换名片,最终在同行的重重包围下未遂。此后不到一周,这位官员就被带走调查。得知这一消息的那刻,忽然有了一种我正在经历历史,且是变革中的历史的激动感。这一感受与十多年前,我报道上海市对高级人才放开户口限制的那一刻竟颇为相似。
也正是这种亲历感,支持我从一名小记者开始,一直不曾离开。在媒体人纷纷转型的当下,在清华五道口媒体EMBA班面试时,面对考官问我是否会转行的问题,我毫不犹豫地说了“不”。或许改行会带来更好的收益,更多的空闲时间,但再也不会如同现在这样体会到亲历历史的激动。
白岩松曾因写到自己是坐在“观众席第一排”而被人讪笑,但新闻人应该不难理解他企图表达的意思——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有幸站在事件发生处,近距离观察和报道事件,聆听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对此的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这一年,我的同行们同样让我十分激动。我的同事王文志先是采写了《华润电力并购金业项目被指数十亿国资流失》一稿,后又以公民个人身份实名举报华润董事长宋林;年轻的记者骆珺在悉尼度假时正值人质劫持事件发生,她穿着人字拖就冲到了“国社”现场工作区增援;即将退休的老记者汤计为推进呼格案十多年来上下奔走最终获得迟到的正义。
作为新华社的一名员工,我和我的同事们亲切地称我们所服务的单位为“国社”,不仅因为这个名字听着很“新媒体”,也因为“国”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们不是自媒体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责任与义务,我们负责报道新闻,我们有幸记载历史。这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光荣。
新闻人必看的“鸡血剧”《新闻编辑室》里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There is news happening
right in front of me。It’s my responsibility to report it。
”(当有新闻发生在我面前的时候,报道它是我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想我一直会在这里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