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蘑菇,从抽出来菌丝,到出菇形成小伞,到成熟可食用,需要三天的时间。看似微不足道的蘑菇,但是在洪泽湖南岸,有一群人却将它作为一份可再生的财富!
家住江苏盱眙明祖陵村49岁的吴壮,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原始的耕种已经难以维系家庭开支。外出打工对他这样一个上有老母亲需要照顾,下有孙子需要抚养的家庭来说,更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就在今年下半年,在盱眙明祖陵村的一个食用菌生态培训基地的落成,给吴壮带来机会。
吴壮作为贫困农户的代表被村委会安排到了食用菌生态培训基地,第一次接受现代化农业技术培训,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农业种植,甚至第一次开始听说和了解电子商务平台,这些对于任何一个传统农民对于农业的发展认识都有着
“颠覆性”变化。
吴壮在这里面的工作强度并不大,只需要保持好厂房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收割成熟的蘑菇即可,这份工作不仅给吴壮带来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让他兼顾着照顾家人。
作为一个依靠土地生存和生活的农民,吴壮等村里人因为这个现代化的种植基地,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种植基地全部落成后,全村50多人都在这里面工作,单月增收1500多元,最重要的是,这并没有破坏他们最原始的耕种追求,自然、生态、无污染的蘑菇成为了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
苏宁作为盱眙明祖陵村食用菌生态培训基地的公益投资方,正计划将这些生产出来的蘑菇放在苏宁易购平台上进行销售,通过产品展示和渠道拓展,让明祖陵村的蘑菇真正成为一份可再生的财富。
盱眙明祖陵村的公益扶贫案例,其实仅是苏宁在2014年公益行动的一隅。围绕社会化企业的定位,苏宁积极进行公益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自身业务特长和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技术,以企业带动公益模式创新,形成了以“阳光1+1”理念为主体,以社会专业型公益扶贫和持续再生型公益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公益模式。
苏宁在明祖陵村的扶贫行动是在互联网公益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在前期项目征集阶段,借助互联网对食用菌市场容量以及种植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参考,在作物推广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些均与中央在前段时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探索网络慈善、推动公益事业创新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12月26日,苏宁将迎来24周岁生日,其将继续延续公益庆生。相比往年,互联网公益将成为本次周年庆生的最大亮点,基于互联网环境,苏宁将推出全新公益模式,类似蘑菇公益的项目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届时,苏宁云商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江苏省扶贫办副主任单干银、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等将共聚一堂,探讨并发布2015年互联网公益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