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生态文明建设”之风不可长
2014-12-24    作者:陈梦玫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改革发展总体布局中日见重要。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但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假生态文明建设之名行破坏生态文明之实的“伪生态文明建设”,而且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势头不小,对此需要加以甄别和防范。
  这种“伪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违背自然规律、超越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建设。其典型表现为:
  一是植树种草,绿化环保。一些地方认为,只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生态文明。诚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但更重要的,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循环、低碳、高效、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全面转型。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就是要求用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增长方式,转向和谐型、恢复型、建设型发展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代内与代际间的公平。“植树种草,绿化环保”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
  二是大树进城,好树搬家。一些城市为应对上级检查或为迅速达到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目的,花费高昂代价,从深山或不远千里,挖掘或者购买大树甚至古树,移栽到城市。这种方式,对于原本孕育古木大树乡愁的山乡村落而言,无异于一次生态洗劫,而新的移植可能水土不服,形成不了生态。
  三是人工打造绿水青山。北方许多缺水城市兴建高耗水的高规格草坪,西北部干旱地区为追求形式,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人工湖泊,喷灌人工草地,甚至在高速公路隔离带中种植植物,用洒水车浇灌。诚然,人人都有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只能在不超过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这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违背自然规律,在戈壁大漠中建设绿水青山,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既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初衷,也是不可持续的。
  四是生态折腾,无止无休。一些地方在生态文明旗号下,今天植草坪,明天改花园,后天栽大树。这种生态折腾不但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且成本巨大,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也涉及到认识问题。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面考核,建立责任追求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自然的、可持续的,对其考核应考察自然资源资产的总负债情况,要追溯到生产和生活方式源头,还要严格财政预算。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不能超越生态保护红线。应当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运用法律手段严惩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生态多样化。比如在西部干旱地区一味建设人工湖、人工绿水青山,就是在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而非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排名退居第二
· 李毅中: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是重中之重
· 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将开建
· 发改委将制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 生态文明 魅力“世园”
 
频道精选:
· 【思想】不动产登记会让楼市撞冰山吗 2013-06-14
· 【读书】任何我们所做的,都是在反思与救赎 2014-12-2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盗窃式育种、蒙骗式营销”通吃产销两头 2014-12-2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