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监管背后的无奈--大数据监测"治标"难"治本"
2014-12-21    作者:记者孙飞 王原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字号

    摘要:事实上,对于“老鼠仓”监管而言,“治标”要求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但想要“治本”还须规定并严格执行配套制度,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保障链条”,以更有效地打击“老鼠仓”等违法犯罪行为。


    近期,多起资本市场“老鼠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监管层引入“大数据分析”查处“老鼠仓”成效明显。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违法成本较低致使震慑力度有限,“老鼠仓”加大监管背后却又写满无奈。

    基金经理成“老鼠仓”重灾区

    2014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频频曝光,而基金经理则成为其中的“重灾区”。

    3月7日,证监会证实中邮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厉建超涉老鼠仓被调查;5月9日,证监会通报光大保德信红利基金经理钱某、平安资管张某某等内幕交易案,涉及金额均超过1亿元;7月4日,证监会公布蒋征、陈绍胜、牟永宁、程岽和黄春雨等5名海富通基金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被立案调查……

    “今年来多家基金公司爆出‘老鼠仓’传闻,说明监管层对于此类事件的监管力度正在持续加大,今后可能还将有类似事件被曝光。”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

    在诸多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中,11月21日,北京市公安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市公安局认证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犯罪嫌疑人罗某萍利用担任某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的便利,借助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并非法获利1300余万元。罗某萍原来所在公司被市场指向国内某大型基金公司。

    “2014年对‘老鼠仓’事件的曝光,绝对数量显著提高。”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从已知信息看,查处“老鼠仓”使用的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显示出资本市场“事后”稽查工作开始有效开展。

    “大数据”监管“利器”难解配套制度缺失难题

    事实上,随着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证券从业人员内幕交易以及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名正式写入刑法,这也成为监管层对“老鼠仓”案件认定的重要分水岭。

    与之前主要依靠举报、现场检查“捕鼠”完全不同,目前以“大数据分析”为主的“数字稽查”技术正在不断升级,案件线索发现、报送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也在提高。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就曾公开表示,“今后将投入力量把原形系统项目和股价异动联系起来,构建市场监控综合数据模型,全面提升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证券欺诈文本信息挖掘和监管。”

    然而,“捕鼠”技术实力的增强,却无法改变相关配套制度缺乏的窘境。在多起“老鼠仓”案件发生后,“已离职”“个人行为”等已成为涉事公司回应、甚至推脱责任的标准口径。“‘老鼠仓’行为不断出现,却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受罚,令人不可思议。”王群航表示。

    同时,对于“老鼠仓”行为刑罚较轻的现实状况,也使“大数据”监管“利器”对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度十分有限。自2011年长城基金久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韩刚成为“老鼠仓”获刑第一人以来,几年来陆续有“老鼠仓”被查,但入刑时间均未超过4年。

    近期,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因老鼠仓被“判三缓五”,更是引起公众广泛关注。201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提出抗诉。一些投资者甚至表示,“法院如此判法,会鼓励更多人铤而走险——反正犯罪成本很低,不如搏一把。”

    亟须为震慑“硕鼠”提供制度保障

    事实上,对于“老鼠仓”监管而言,“治标”要求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但想要“治本”还须规定并严格执行配套制度,形成完整的体制机制“保障链条”,以更有效地打击“老鼠仓”等违法犯罪行为。

    首先,基金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基金经理发生“老鼠仓”违法行为说明公司管理、内控等并不到位。证监会日前也明确表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及处罚“亟须跟上”。

    同时,“‘老鼠仓’犯罪相关立法存在滞后,司法惩戒只是‘挠痒痒’的现状。”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证券维权律师厉健认为。据了解,相比于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我国内幕交易量刑过轻,博时基金马乐、汇添富基金苏竞等近年影响巨大的老鼠仓基金经理都未判“实刑”而是缓刑。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性质之恶劣,甚于大街上的抢劫和偷窃。他认为,在坚持法治原则下,针对“老鼠仓”等内幕交易行为还是要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法院在裁定的时候一定要不能姑息纵容,针对情节严重性、涉案金额高低,予以合理量刑,这才能提振投资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此外,对于“老鼠仓”行为发生后,中小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仍然缺失。“按照现行监管体制,即使基金经理因‘老鼠仓’案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因‘老鼠仓’利益受到损害的投资者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正是法律今后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基金经理“老鼠仓”入刑常态化 违法成本仍偏低
· “老鼠仓”后遗症:二季机构出逃
· 老鼠仓催化105名基金经理离职
· “最赚钱老鼠仓”的悲哀
· 官方7年获“老鼠仓”线索数百起 证实18起
 
频道精选:
· 【思想】楼市新常态特征进一步确立 2013-06-14
· 【读书】细节服务救了“电化山口” 2014-12-1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卢布走势绘出俄罗斯国运兴衰 2014-12-1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