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12月9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一度跌破6.20元/美元。尽管下午收盘时回到6.19元/美元以内,由于连续两日的大幅下跌,最大跌幅累计超过500个基点,跌幅达到0.8%,恰又遇上股市的调整,引出很多猜测甚至是恐慌。笔者认为,本轮汇率走低更多的是市场因素这一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随着汇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新常态”。 美元持续走强,使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愈发转向看空。美元汇率自今年7月初以来持续上涨,到12月8日美元指数一度达到89.55,相对于7月初的低点79.75,累计升幅12.3%。几乎所有非美货币对美元汇率都有显著贬值,卢布、日元、欧元等对美元汇率都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甚至是历史新低,最惨烈的卢布从7月初到现在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超过60%。 反观人民币汇率,尽管美元汇率自7月初以来出现持续上涨,但是直到10月底,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反而略有升值,综合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则更加显著。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于是预测和呼吁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声音开始增加。12月8日上午,海关总署公布11月份贸易数据,尽管贸易顺差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出口同比仅增长4.9%,比上月大幅回落6.6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这一信息加上美元指数创出新高,且近期呼吁贬值声音增多的情况下,强化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显著走软。此外,进入11月以来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走弱,似乎也给了市场官方可能会允许人民币汇率贬值来保出口的感觉,逐步强化了人民币汇率走弱的预期。 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就是官方干预的减少、市场作用的提升。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累计升值35%,更加接近均衡汇率,具备了放松汇率管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条件。今年3月,央行放宽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年以来,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基本稳定,这从侧面表明央行正逐步退出所谓的日常性干预。在后发国家中,很多国家都采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因此,往往实行相对稳定的盯住汇率制度,通过维持汇率的相对低估和稳定,来促进出口。但是,随着经济增长,维持汇率低估和稳定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不仅会有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也会遭遇来自国内的压力。汇率市场化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实体经济部门比较缺乏汇率风险意识,也较少使用避险工具,因此,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更加显著,波动的幅度也会比以前更大,不能再寄希望于官方会维持汇率的稳定。汇率风险并不可怕。对于实体经济部门,短期应对汇率风险的手段可以采用诸如远期结售汇以及汇率掉期、期货、期权等工具对冲汇率波动;从中长期来看,更主要的是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的定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