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信息化战略,长虹正在将家电制造从劳动密集型时代带往“智能制造”时代。
无人工厂:5.5秒钟下线一台电视
位于四川绵阳高新区的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里一片热闹景象,数十台机床正在源源不断有条不紊地生产出各种塑料制品,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除了偶尔一两个工作人员在更换模具外,几乎每台机床前都见不到人影。
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生产车间负责人潘秋华说,这正是长虹集团实现信息化的结果。
据了解,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生产车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集组件装配于一体的专业化注塑、喷涂工厂,其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潘秋华介绍说,“以前生产线上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的人手多,效率还很低。现在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不再需要配备工人,自然就少多了。”
以涡壳自动剪浇口为例,涡壳产品有4只16-21毫米宽、2毫米厚的浇口,以往采用机边人工去浇口,劳动强度大,人工效率低。从去年开始,长虹进行了无人化车间设计改造,该工装年初正式投入使用。从使用效果来看,产品剪切后切口符合甚至好于原来人工切削的质量,使工人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彻底脱离出来。
据介绍,在实现信息化之前,塑料四厂生产车间的相关数据都全靠人工收集、录入、分析、整理,最后再交给后端处理。而现在,从生产计划、工艺技术、设备、模具,再到成品库,整个过程都与后端平台达到实时共享,产品过程追溯和管控因此一目了然,甚至每一件产品的质量状况,在生产过程中就能监测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直到产品出炉了,才知其质量好坏,由此极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废损。
潘秋华感慨说,他也曾设想过“无人工厂”,但从来没预料到,信息化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
而在距离塑料四厂不远处的长虹电视工厂,这里拥有亚洲最先进的电视生产线之一,以IE作为顶层设计,设计完线体、厂房之后再加入自动化、信息化内容,从物料到生产到运输,利用信息化手段跟踪,从加工、物流、传输、检测,全都是自动化,达到了无人生产的状态。这一体系,可同时生产八款电视,每5.5秒,就有一台电视下线。
生产线上的信息化革命
模塑公司的“无人工厂”只是长虹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长虹智能制造的“代表作”。事实上,如今长虹旗下的许多公司,都已经开始进入智能制造时期,随着长虹智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未来长虹将有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出现。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虹就开始了信息化的征程。1993年,长虹从法国引进四台工作站,装有当时最先进、曲面造型功能最强的CAD/CAM软件EUCLID3,用于大型、精密、复杂注塑模具研发,并引进了日本ZUKEN公司大型的电原理图、PCB设计软件CR3000。在长虹看来,无人工厂是未来制造业工厂必然的发展方向。
到了2000年,长虹ERP系统物料管理、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四大模块成功上线。其中生产流程的信息化,能把人完全解放出来,而且能使生产效率提高一二十倍。
除此之外,长虹的生产制造部门面临工艺设计变更频繁、生产插单现象较多等问题、给物资齐套、生产计划带来难度,准时交货率较低。为了实现对生产制造执行过程的管控,长虹依托先进的智能管理系统平台,先后启用了MES、条码系统与SAP系统做系统集成,使生产订单的创建、投料、产出、入库等整个生产循环全部在系统内完成,使营销、计划、生产、采购、仓储等部门对整个制造流程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使生产过程管理的价值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长虹的信息化无意间还解决了另一个难题,即困扰制造业已久的用工荒和招工难问题。
“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改进传统的生产工艺,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这种趋势在未来将越来越明显。”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企业若想生存,那就必须升级,中国的制造业结构要朝着更高端的信息化方向迈进。
改写家电业竞争规则
目前,长虹已率先在行业内搭建了领先的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经过多年推进,其信息化已全面覆盖了制造、物流、财务、营销、研发等运营环节。在“智能化系统管理平台”中,从互联网、大数据、云到智能制造、智能研发和智能交易各个环节被相互贯通,生产设备不再是过去单一而独立的个体,信息在不同的设备之间“流动”,此时制造流程已经具备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实现从内部协同向产业链协同的演进,既减少了无谓的内耗,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整合资源进行个性化定制。
整个制造规则正发生深刻改变,而长虹在大数据的采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方面无疑占据了先发优势。有专家表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
实际上,这股制造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在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制造业大变革。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家电企业纷纷向无人工厂、智能制造转型。
众所周知,制造业自诞生以来,设备、工厂、车间工人等就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但现在这种资产已经大大缩水。一方面,智能化制造彻底将人从疲惫的工厂劳作中解放出来,工厂可以无人化运行;另一方面,当前所有的资产必须“对象化”,如果脱离目标对象,这些资产将无法完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职责。
而从生产主体的维度来看,制造业可以划分为以人为主体的非智能时代,和以“无人化”为特色的智能时代。前者诞生了福特模式和丰田模式两种生产方式,后者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如长虹智能制造等模式。在生产逻辑上,福特生产方式诞生于极度短缺时代,以企业为中心,用户不明确,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大规模生产。在这一阶段,人是机器的奴隶。丰田生产方式诞生于供过于求的市场背景下,先有需求(订单)再生产,并以减少浪费为核心改造生产线。此时,人机协作成为工厂作业的主要方式,人是机器的附属。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文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制造业的数字革命,简单地说,是指工厂的“无人化”与“批量定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人工厂”并不单纯指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制造逻辑和生产方式的颠覆,因为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掌握才是定制的前提。
业界人士表示,进入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浪潮引发了一场从“人为器役”到“器为人役”的革命。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制造个性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成为主流,劳动成本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因此,贴近消费需求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市场需求有快速的反应能力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