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产业转移与落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参考报》记者沿江采访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北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和重庆市璧山县工业园区了解到,产业转移需将国家战略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细化沿线省区分工协作,实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企业发展各得其所。不过,也有不少产业园区代表指出,沿江各产业园区首先要实现理念上的对接,沿线各地需破除思想上的篱笆,防止出现各打小算盘,“心知肚明”但“同床异梦”的情况。
上接国家战略 下接当地实际
记者采访了解到,沿江各省推动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难免会出现产业布局上的雷同,东中西部需发挥各自地缘优势,实现因地制宜。上海、合肥、武汉和重庆四地的产业园区结合地区优势,对推动产业转承进行有益探索。
上海依托区域大市场发挥专业服务和科技创新优势。上海市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顾问陈青洲认为,近年来,中西部产业结构也在调整,成都、重庆、武汉、合肥等地的产业结构和工业水平与上海的距离正在缩小,同时,中西部对东部资本需求也在下降,因为有好的项目就有好的资金。未来上海要发挥带动作用需体现在专业服务和科技创新上。
近年来,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比如航运金融、服务贸易等,而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也是专业服务,包括法律、会计、信息等,这是大城市的特点,依托区域性大市场,提升专业服务和科技创新水平。
合肥“东张西望”在创新中承接、于承接中创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向东融入、向西联动”的区域合作目标为指导,着力打造三种产业集聚区,包括先进制造业,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安徽省“皖江办”专职副主任华克思说:“从引入企业类型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市场占有型,这些企业看重皖江的广阔市场辐射力,实现企业自身的再布局和再调整;第二是资源占用型,这些企业看中了安徽丰富能源;第三是配套型,安徽已经形成了汽车这一主导产业,每个汽车企业的配套企业就有几千家。”
武汉发挥综合交通优势打造物流中转集拼中心。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俊说,武汉的优势在于“九省通衢”、交通便利,物流成本较低。阳逻依托港口发展物流产业,结合正在蓬勃兴起的电商行业,以物流优势实现产业集聚。
2013年,阳逻引入京东电商,形成电商加物流模式。京东把华中区域总部、电商区域总部放到阳逻港。电商不单纯是发展物流,也可以把上游厂家吸引过来。通过引入京东,阳逻港吸引了众多生产加工企业,目前阳逻港已在策划电商产业园。
此外,京东依托自主研发的分拣系统“亚洲一号”,即实现货物自动分拣、自动识别、自动流转系统,将在武汉成立京东全国大数据区域中心。
理念对接沟通思路 行动对接先易后难
企业成功转移升级,给沿江地区的产业园区带来了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重庆市璧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蒋道军说,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它的最终形态,避免重复投入。在引进产业方面,我们就要发展能够留得下来的企业,比如机器人产业就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因为这是重庆电子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即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来降低用工成本。此外,无污染、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是重点。
不过,多位受访产业园区代表认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道路,沿江各产业园区首先要实现理念上的对接,沿线各地需破除思想上的篱笆,防止出现各打小算盘,“心知肚明”但“同床异梦”的情况。
产业合理布局离不开沿江各省的分工协作。“沿线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统一协作,关键问题出在于利益之争。”原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说,往年每次召开沿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成果最突出的就是旅游行业,因为旅游利益冲突较小,互有需求相互依托。 上海市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顾问陈青洲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形成规模优势,中国的市场竞争是常态的,而竞争主要存在于地方政府之间,具体而言是县级政府之间的竞争,这一竞争出现异化,不但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因此加强区域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受访开发区负责人多次提出要对接上海自贸区,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创新管理方法,激发市场活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陈青洲说:“改革毕竟有一个过程,要推动沿江产业发展,加强沿江各省分工协作,可以好做的先做,比如旅游、现代服务业;能做的快做,比如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不能做的慢慢统一思想。”
(本稿件由记者唐卫彬、刘亢、皮曙初、王贤、贾远琨、张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