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驱动长江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4-12-01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记者采访的一些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启动长江经济带这一事关改革发展全局新引擎的着力点,在于把握好以要素配置为核心的“水通道经济学”、以承载能力为核心的“水资源经济学”、以流域安全为核心的“水生态经济学”。

  水通道经济学:推动要素全流域配置

  近10年来,长江干线经过20多次提高通航水深,目前已承担60%全国内河货运量、85%沿江地区煤炭、铁矿石运量、90%上游外贸货物货运量,但其50%以上通航里程并未得到充分高效利用,通江达海的资源配置、集疏运网络薄弱,尤其以沿江港口为节点枢纽,水、铁、公、空、管五大运输方式分割独立、布局分散、标准各异、结构不一,黄金水道尚未承担起“通道经济”之责。沿江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认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支撑带,发展通道经济是“先手棋”,以交通走廊为依托、以城市和城市集群发展为中心、以经济合作为纽带,形成“点-轴”开发、纵横延伸的发展新格局。
  ——用“高铁理念”释放黄金水道价值。整体设计、统筹打造,打破当前面临的航道梗阻、工程“锁江”、港口基础薄弱、联运机制不畅等“瓶颈”,最大限度释放通道经济潜能,使黄金水道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王牌”。
  ——多式联运推动要素全流域配置。完善长江流域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提升交通通道功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东出、西进、北上、南下”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地区之间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市场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在保证干线航道畅通高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沿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强与京广、京九等纵向通道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群-区”发展模式实现“串珠成链”。长江流域已经形成上海、武汉、重庆等区域性中心,并初显长三角、中游城市群、城渝城市群等城市集群发展模式。纵向而言,形成“城-群-区”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城市集群发展,辐射纵深腹地,彻底激活向腹地纵深推进的运输能力,让各种要素自由流向腹地。横向来说,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制约,依托水运通道和立体交通通道,实现沿江工业群、产业群、港口群和城市群“串珠成链”。

  水资源经济学:总量控制严控过度开发

  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9958亿立方米,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可利用量约2800亿立方米,目前已利用水资源总量约2000亿立方米左右,近年来流域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凸显全流域水资源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十分必要。沿江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要用好用活水资源供求经济学,支撑和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从水需求。
  ——以“总量思维”考量水资源支撑能力。在流域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建设中,作出水资源总量制度安排,如推进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重大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均应进行水资源论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并建立长江流域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使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
  ——以“结构思维”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因地制宜确定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水资源控制指标和考核体系,总量控制指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解决当前水资源结构性矛盾。
  ——以“底限思维”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在全流域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

  水生态经济学:整体联动保障流域安全

  目前,长江沿线已经布局化工园区62个,化工企业约2100家,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有3.8万个入江排污口,一些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等问题突出,流域生态环境难堪重负,生态治理刻不容缓。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呼吁,长江经济带不仅应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带,更应成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示范带,建设长江经济既要整体联动,又要分段规划,划分不同主体功能区,统筹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与经济开放开发并驾齐驱的流域“生态经济学”。
  ——“负面清单管理”治理流域环境。改变过去承接转移大干快上的做法,“重拳”保护水生态,建立沿江开发产业项目“负面清单”制度,防止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有效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现容量总量控制,逐步改变水、气环境质量,划定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修复,最大程度恢复长江流域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统筹生态要素实施“系统治理”。把治江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灾害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立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解决水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全面分析和梳理《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交叉部分,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生态法律体系,积极争取各界的配合支持,广泛凝聚保障流域水安全的强大合力。
  ——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流域功能区分。全长江一盘棋,对于上游地区、生态功能区牺牲发展机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最关键是建立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增强上中下游经济联系,共享区域协作“红利”。设立财政专项水生态补偿资金,出台下游补偿上游的政策支持,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体现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服务的公平性。
  
  (本稿件由记者唐卫彬、刘亢、皮曙初、王贤、贾远坤、张翅采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中国打造“绿色长廊” 构建长江生态屏障
· 长江经济带:曾经的“制造工厂”如何转型升级?
· 四川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意见
· 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出台
· 长江经济带将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频道精选:
· 【思想】降息后该如何重配你的资产 2013-06-14
· 【读书】从未来引领变革 2014-11-28
· 【财智】降息利好股债双市 跨年度行情可期 2014-11-28
· 【深度】“黑色星期五”引爆美国假日购物季 2014-11-2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