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改革渐进 证监会多人离职“下海”
2014-11-28    作者:记者 韦夏怡 吴黎华/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官商“旋转门”故事仍在继续。除了将要迎接有着证监会工作背景的新任总经理的到来,本周初,又有消息称大成基金将迎来另一位证监会背景的管理者。据悉,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周健男近期已从证监会离职,并将出任大成基金党委书记。对此,大成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并没有接到公司方面的通知,具体情况尚不了解。而截至发稿时,周健男本人也未予回应。
  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注册制再次被提及。会议强调,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11月22日则表示,证监会将抓紧研究提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改革落地之前,据悉周健男所在的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以及与注册制落地利益攸关的发行部已有多位证监会官员离职进入业界。证监会发行部监管一处处长段涛近期也已经离职,履新中德证券。
  有业内人士分析,注册制改革加速或是促使证监会官员在注册制落地前“下海”的主因之一。
  资料显示,周健男在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工作期间分管监管并购交易的监管六处、七处。2012年6月开始,他担任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此前在深交所担任总经理助理,分管过策划国际部、上市推广部。担任深交所总经理助理之前,其在证监会办公厅工作,曾任现任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秘书。有业内人士猜测,按照多数公募基金公司董事长兼任党委书记的惯例,周健男应该是未来大成基金董事长的可能人选,当然也需要经过一段过渡期。
  目前,大成基金官网上的董事长致辞落款依然是张树忠,其自2008年11月从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位置上出任大成基金董事长。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层官员“下海”不断,而这其中奔向公募基金的亦不在少数。原证监会国际部副主任汤晓东,也是证监会近年的“千人计划”中引入职务最高的一位专业人士,今年8月份,出任华夏基金督察长。另有原上海证监局官员陶耿,今年3月份出任光大保德信总经理。
  此前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1998年至今,证监会官员“下海”到基金公司的人数已经超过60人,其中高管人数超过40人。第一批“下海”的官员,比如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南方基金副董事长高良玉、刚从泰达宏利离职的原总经理缪钧伟、已从国投瑞银离职的原总经理尚健等等。不过,目前仍供职于公募基金的第一批人员已寥寥无几。2004-2010年则出现了第二批密集“下海”的证监会官员,如2005年加盟交银施罗德基金任副总经理的莫泰山,2004年加入上投摩根担任督察长的刘建平,2004年加入汇添富基金担任董事长的桂水发等等。不过,这批“下海”的官员离开公募基金的也不在少数。有统计数据显示,证监会“下海”的人员主来自基金监管部,其中担任总经理以上级别的达到了10名。例如国泰基金总经理金旭、华泰柏瑞基金总经理韩勇、泰达宏利基金原总经理缪钧伟、国投瑞银基金原总经理尚健等均来自证监会基金部。
  而2010年以来,这种“下海”的步伐逐步加速。在2010年到2013年三年多时间里,“下海”到基金公司的官员就达到了15位。例如金鹰基金总经理殷克胜、招商基金总经理许小松、长城基金车君、华安基金薛珍等等。对此,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就曾表示,由于证监会的管理职位有限,晋升比较困难,“下海”到基金公司为了谋得高薪职位,主要是自己给自己留后路;另一方面,来自证监系统的基金高管们,其之前在监管层的人脉,也是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有分析指出,官员们“下海”到证监会监管的机构工作,主要是其在证监会的升迁机会不大,就趁早“下海”至少可以在经济上有所收获。据称,在基金或券商任职,得到的薪酬至少都在每年百万元以上,大大超过官员的名义收入。
  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官员离职后到被监管对象任职的有一段规避期,即领导干部离职后三年内,一般工作人员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机构任职;但是存在特例,合规总监、督察长、首席风险官这些职务不受限制,证监会工作人员离职后经过批准可以担任督察长、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等职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国务院: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
·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抓紧出台
· 国务院:抓紧出台注册制改革方案
· 注册制配套措施要跟上
· 注册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底前推出
 
频道精选:
· 【思想】降息后该如何重配你的资产 2013-06-14
· 【读书】资产管理行业要做学习的典范 2014-11-27
· 【财智】沪港通主题呼之欲出 基金慎对短期走势 2014-11-21
· 【深度】国产种牛“牛”不起来了 2014-11-27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