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这一冬季严重依赖燃煤的地区,哈尔滨市呼兰区勤劳村因在5年前提出“无煤村”的概念而引发多方关注。不过,5年的时间里,村民们虽尝到清洁能源的甜头,但这个村却仍面临“无煤”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考验。
在勤劳村外的一片片玉米田,《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一团团机械捆扎好的秸秆规整地摆放在田间,这里与黑龙江省多地农村这一时节大面积烧荒的“烟气缭绕”的常见景象大为不同。
勤劳村“勤劳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再过几天,这些秸秆就要压成块变成燃料送进村民家中,这个冬天村民们要指着这些秸秆压块生火做饭呢!”
秸秆压块这种新型燃料因其环保低廉而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并一度让“无煤村”名副其实。村民徐孟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前我家一冬天要最少烧掉近2吨煤,一吨煤的价格1000元左右;而一吨秸秆压块500块钱,一冬天可劲儿烧3吨秸秆压块不仅能省下不少钱,还不那么呛了。”
不过,老徐的“无煤”愿望没能一直得到实现。就在去年,因为村里的“勤劳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经营不足,村民们又只能用回“烟熏火燎”的煤炉子。“时断时续”几乎成了这个合作社的经营常态。合作社惨淡经营下,“无煤村”已经渐渐“概念大于实际”。
“‘投入多,效益薄,补贴少’是秸秆加工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李志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以勤劳村的秸秆加工合作社而言,算上秸秆机械收储、设备损耗、人员加工等成本,一吨秸秆利润虽有数十元,但无奈抵不过“量小利窄”,合作社的经营一直惨淡,近几年周遭几家秸秆燃料加工企业也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近年每到秋季,黑龙江省多地屡屡遭受重度雾霾侵袭,这个省农村地区的大面积烧荒被环保部门列为诱发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黑龙江省开始实施严格的秸秆禁烧新规,规定哈尔滨、绥化、农垦为全域禁烧区域,并对发现火点的相关人员和领导干部进行追责。
“霾压”之下,这个省大量被禁烧的秸秆成了基层地区的“心腹之患”。一时间,这个省的基层地区纷纷展开“秸秆总动员”,紧急联系省内的秸秆加工企业以期“消化”这些“憋”在地里的秸秆。秸秆不让烧了,究竟该咋办?这对于勤劳村来说,或为“无煤村”由“概念”走向现实带来一丝新的生机。
合作社成员张文广说:“以前政府对秸秆能源不重视的时候,是我们找政府要政策。而现在完全不同了,是政府隔三差五地到我们这里调研,主动和我们对接。地方政府态度的转变,给了我们新的希望。”
对于“勤劳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而言,“无煤村”虽仍是一个概念,但作为一只秸秆加工行业的“麻雀”,它要“五脏俱全”地茁壮成长最迫切需要政策扶持。
李志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来看,我们认为应对秸秆综合利用行业实行切实可行的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只要企业、合作社和农民都能得到清洁能源的实惠,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真正的‘无煤村’、甚至‘无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