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22日发布年度经济报告《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预测,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7.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2.2%;2015年在常态情形下GDP增速将达到7.2%,CPI为2.7%,投资增速为12.3%,消费增速为11.8%,出口增速为5.6%。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14年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拉开序幕的一年,也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整以及深层次扭曲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整的作用下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结构参数的良性调整、总体价格水平的小幅回落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2014年相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增加了一些亮色。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4%,CPI为2.2%。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不仅延续了以往几年的4大典型特征,同时还在房地产周期性调整、大改革、去杠杆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现象和新的运行模式,很多参数开始出现超预期调整。这可能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开始步入其攻坚期。
2015年将是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整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使“新常态”的4典型特征进一步持续;但在改革力度的全面提升、房地产周期调整的进一步加大、经济低迷的进一步持续以及财务困境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6大挑战和变异点。这决定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必须在全面推进改革与调整的同时,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
报告对常态情形下的参数进行假设,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15年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预计2015年在常态情形下GDP增速将达到7.2%,CPI为2.7%,投资增速为12.3%,消费增速为11.8%,出口增速为5.6%。
通过比较不同政府取向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效果,报告建议政府应当抛弃“唯增长”与“唯改革”的取向,采取“均衡取向”,即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大改革”与“大调整”。同时,政府应当适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采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并防止在实际操作中将“均衡取向”等同于“中庸取向”,使改革在教条式的“稳增长”中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