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黔中山区水“定权” 村民告别“卡脖旱”
|
|
|
2014-11-13
作者:记者 杨洪涛/贵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既然我的名字都写在水权证上了,我就一定会尽到责任,打理好这片山塘。”黔中山区贵州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村民杨明华向当地水利部门表态。 杨明华所说的山塘位于上寨组,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积约2000立方米,32户农户、100余人受益。然而,由于年久失修、长期无人管理,淤泥几乎填满了整个山塘,塘中水深不足20公分,导致山塘的基本功能丧失。 为改变这个“上级部门管不到、村级集体管不好、农户个人不愿管”的小山塘,经大寨村村支两委多次与受益户商议,最终做出决定——将山塘进行“全产权”拍卖。 消息传出后,大寨村不管在家务农的,还是外出务工的,纷纷踊跃报名参与竞拍。 “今年7月5日拍卖那天热闹得很,底价从7.5万元一路飙升到20.24万元。”息烽县水利局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村里规定,只要不改变蓄水功能,竞买人可从事一切合法经营活动。 经过激烈竞争,杨明华中标,成为上寨山塘的“塘主”,从此拥有山塘的所有权、使用权。 “老杨,你可要把水管好,明年组里的葡萄地,都要喝你的水了。”息烽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叮嘱杨明华。 “那是肯定的!”杨明华说,只要能蓄上水,明年干旱的时候,大伙儿再也不用去四五里外的小河沟挑水了。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寨组周边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水晶葡萄,虽然当地自然降水不少,但由于山塘不能蓄水,一到天旱,很多田地就变成了“望天田”。“有水,就是伸着脖子喝不着”曾是发展葡萄产业面临的最大障碍。 类似这种“管理性缺水”、村民“望水兴叹”现象在贵州山区非常普遍。 息烽县水利局局长卢天伦说,长期以来,从水源地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 自2014年成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后,息烽县将现有小水利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将产权归属个人、村集体或用水合作社,让全县14000余处小农水有了明确的“新管家”。 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收益被纳入乡镇财政专账管理,不但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用于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上寨山塘的“塘主”杨明华中标后,立即启动了“治水”工程。目前,他已投资20余万元对山塘进行疏浚、扩容、加固,原来的小泥塘变成了2.3亩的“小水库”,并新建了水渠,确保山塘水引入村民的田间地头。 “水定权,人定心。”杨明华说,他有了小山塘后,不但打通了村民的用水瓶颈,还能以此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将这个曾经荒废的小山塘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旅游点。
|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