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在日前结束的“IFF2014全球年会”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当前,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有四个方面需要形成共识。 第一,正确理解贸易差额与货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在人民币国际化起步阶段,贸易顺差赋予了债权国身份,能够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等级,有利于培育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要看到历史上的货币强国都是以贸易强国为前提,所以当前的工作重点不是变顺差为逆差,而是致力于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坚持走好“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第二,金融交易和贸易计价结算共同驱动人民币国际化是理想的模式。2013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人民币对外信贷规模、人民币海外债券和票据余额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贡献度接近40%。要有意识地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在对外投资中积极推动人民币的使用。 第三,世界范围内能源产品计价的非美元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能源产品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在能源贸易或是能源管线建设项目上考虑使用双边货币,那么中国扎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相对稳定的币值已经赋予了人民币一定的货币选择优势。 第四,要抓住2015年11月IMF进行SDR定值检查的有利时机,积极促成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IMF目前不统计成员国的人民币官方储备情况,这种信息封锁一旦被打破,不仅早已持有人民币储备的成员国不必再继续“秘而不宣”,其他国家也会纷纷增加人民币储备,由此可能促使人民币官方储备份额出现快速增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