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移动天然气液化装置在宁夏投产。
记者
李然/摄 |
10月28日,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在京发布2013年《国际清洁能源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致密气开发已经进入规模发展期,经过10年左右快速发展,将进入产量高峰期。目前,我国已经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实现了致密气的工业开发利用。预计到2020年,致密气年产量有望达到800亿立方米左右。专家认为,目前致密气已成为国内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军之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望继续充当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领头羊”。
致密气已占我国天然气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致密气也称致密砂岩气,是指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的砂岩地层天然气,与页岩气、煤层气同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非常规天然气。目前,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进程中,致密气发展步伐遥遥领先。
从产量来看,2013年我国煤层气产量为138.13亿立方米,按照国家规划到2015年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备受追捧的页岩气在我国仍处于勘探初期,2013年产量仅有2亿立方米,按照国家规划到2015年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
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非常规天然气峰会上,中石油集团政策研究室发展战略处处长唐廷川透露,我国致密气目前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3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探明地质储量的40%;可采储量1.8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可采储量的1/3。2013年我国致密气产量达到34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9%。
据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2500亿立方米,致密气仍将占到1/3左右的份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致密气是我国天然气供应中的主力军之一。
缺少政策鼓励影响致密气开发力度
从国家规划上看,非常规天然气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目前国家给页岩气的补贴标准是每立方米0.4元,对煤层气的补贴标准也达到每立方米0.2元,但并没有专门针对致密气的补贴政策。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美国和大多数国家,致密气被看作是非常规天然气,然而我国则是将致密气划分到常规天然气当中,未被列入独立矿种。相比之下,煤层气和页岩气先后被国土资源部划为独立的矿种,其探矿权和采矿权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在政策扶植下,社会资本纷纷加强了对页岩气和煤层气的投资力度。
而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苏里格气田是我国最大的致密气产地,2013年产量249亿立方米,占到致密气全国总产量的73%。财务数据显示,自2005-2013年该气田开发累计投资997亿元,2008年投产后,到2013年累计收入332亿元,税后净现金流为-644亿元。从投资回报情况可以看出,致密气开发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也较长,比较效益相对较差,导致企业开发动力不足。
从技术来看,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加紧试验和技术攻关,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产能。相比之下,我国的致密气开发技术要成熟得多,而且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从前景来看,致密气也是清洁能源,在不存在技术瓶颈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投资。一是由于致密气资源量数据相当可靠,而页岩气资源量数据有猜测成分;二是开发致密气技术较成熟;三是致密气的分布与常规气很多地方有重叠,这样致密气开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需要额外增加过多成本。
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今年3月20日在香港表示,“如果致密气有页岩气同样的扶植政策,中石油短期内产量将实现翻番。”
扶持致密气开发或是缓解 天然气供需矛盾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需求保持快速增长,2005~2013年年均增速高达17.4%。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预测,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为2118亿立方米,2020年为3200-3600亿立方米。
然而,国内常规天然气新增供应量很难满足新增需求。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天然气产量9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0%,进口天然气约合424亿立方米,增长9.3%,其中管道气增长12.9%,液化天然气增长5.0%。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290亿立方米,增长6.8%。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天然气供需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加大致密气资源开发力度,有望成为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的战略选择。但在现行天然气价格体系下,致密气相对开发成本偏高,仓储投入比较小,经济效益较差。近年来我国对煤层气、页岩气都出台了扶持政策,使得我国致密气开发的比较效益较低,导致企业投资开发致密气动力不足。
唐廷川建议,一方面,应比照页岩气的财政补贴政策,对致密气勘探开发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其商业开发价值,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并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促进致密气产量快速增长,从而缓解我国天然气的供需矛盾。
另一方面,支持政策落脚点应向前提,增强针对性,重点放在资源勘探、技术研发等环节,将前期研究和勘探费用冲抵部分上缴税费,参照页岩气优惠政策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权使用费,并适当减免企业所得税。对致密气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费用给予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积极推动工程技术与设备配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