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CPI重回“1”时代 考验政策应对
2014-10-23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字号

  1.6%,这是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了56个月的新低。同时发布的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也就是PPI同比下跌了1.8%,创下了5个月的新低。那么,物价的持续走低意味着什么?PPI的连续下行,对未来经济的走势又会有哪些影响?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CPI创新低,背后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意味着什么?

  向松祚:1.6%在预料之中 工业产品也已进入通缩状态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其实比较低的CPI指数倒是在我的预期之内,因为我们通常分析物价指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工业产品,一类叫非工业产品。非工业产品就是包括服务业和农产品的价格,工业品你看PPI看的很清楚,现在工业品基本上我的判断,很早以前我就讲工业产品已经进入了一个通缩的状态,什么叫通缩呢?就是价格一直在持续的下降,所以这一块是完全在预期之中的,而且降幅降的速度还在加大。

  第二块因素就是服务业加上农产品,农产品我觉得很好理解,因为什么呢?9月份,你看历年的数据,9月份我们通常讲丰收季节,所以丰收季节往往农产品和蔬菜的价格一般是价格比较趋弱的。服务业,你看到黄金周前后,其实服务业的价格这里面也受我们的房地产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就是说服务业的价格也在下降,然后农产品和蔬菜价格也在下降,这两者全部加起来,所以我认为这个1.6%其实并不是在预期之外,是在预期之中的一个趋势。

  张鸿:虽然数字是1.6% 但大家花钱的压力远高于1.6%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猪在食品里占的份额比较大,食品在CPI构成里面占的份额也比较大。猪的价格虽然这几个月在反弹,但是同比去年9月份下降了2.9%,1到9月份下降了4.5%,这样就拉低了CPI的压力。去年这个时候正是通胀的相对高点,而且10月份是去年的最高点,3.2%,所以理论上讲下个月可能持续维持在相对低的这样一个点上。现在说整个消费类的物价,可能还需要继续一个趋势性的观察。再一个我们要感谢油,车用的燃料,就是油的价格下降了4.0%,它也带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降低,但可能大家的感受不仅仅是1.6%,因为牛羊肉涨的很厉害,还有房租,房租已经连续57个月在上涨。所以说虽然你看着数字只涨了1.6%,但是你花钱的这个压力可能远高于1.6%。

  现在在工业领域,这个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因为我们PPI的负值从2012年初的0,到现在已经是31个月在负值,说明经济活力不够。CPI如果看长周期,它在2011年的7月份达到了6.5%,然后就一路向下。这个长周期,我们看到无论是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还是工业领域的消费,其实都不是特别的旺盛,那就造成了什么?就是产能过剩,这两年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要消化这些产能,但当PPI的幅度降幅在增大的时候,它就意味着去库存,消化这些产能还任重道远。

  向松祚:必须消化掉过剩产能 否则通缩会更加严重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要强调一点,老百姓关心是物价的绝对水平,我们这讲的是一个增长幅度,所以增长幅度好像看起来是1.6%,实际上它不意味着物价的绝对水平下降了,所以老百性的感受跟这个可以说是完全两码事,老百姓去买菜还是觉得很贵。

  我看到PPI的数据以后,就想起毛主席诗词里面的一句话,叫环球同此凉热,现在全球真的是通缩,欧元区的通缩非常严重。我刚刚去了德国,整个欧元区的物价涨幅只有0.4%,是非常严重的通缩,美国现在还是。日本安倍经济学,现在日本自己的专家已经宣布,安倍经济学失败了,也是通缩。那就说明包括中国的经济,我们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相同的,就是最终的需求不足。就是说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不足,或者说不够强劲。中国还算是比较强劲的,欧洲、日本非常弱。我们现在这个通缩的形势要引起重视,其实制造业也反应这个情况。前不久我们开了几个企业家的座谈会,很多企业家讲现在非常困难,所以它反应的现实是非常痛苦的。

  现在全世界,包括中国来讲叫三个去,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或者说叫去债务,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所以现在我觉得思考政策的就是说,欧美的政策其实他们试了这么些年不太管用,原因很简单,就是说欧元区财政开支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我觉得中国,现在大家都在想说央行要降息,降准,似乎这个是灵丹妙药,但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其实商业机构,特别是银行的机构已经非常市场化了。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政府应该更多的考虑财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比如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就是说政策恰当。我们中国稳增长在相当长时间里面还是需要靠稳投资,而这个投资就不是在传统的制造业里面的大规模投资,是什么呢?是你要通过另外的投资把,比如说钢铁,这些能源的产能,你要怎么把它消化掉,这是很麻烦的,否则厂子要全部倒掉,倒掉以后通缩就会更加严重。

  向松祚:降息降准不是灵丹妙药 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就会放款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很显然,经济是有喜有忧。我们刚才说忧,但是喜的方面没有时间说。其实我们有很多新的新的经济增长,包括以互联网为代表电子商务,高端服务业,高端设备制造业,这些增长的不错。我们现在出口其实结构在不断的改变,你刚才看这些数据,19.4万亿,那么如此庞大的体量增长一点点,就相当于我们10年以前增长百分之十几二十几。所以大家对中国的经济不需要有什么悲观的因素,只不过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政策,让经济能够比较平稳的过渡。

  货币政策有空间,我刚才说了三大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的微调,一个是政策性金融的加大力度,第三就是财政开支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通过改善比如说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操作,我们可以让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多项目可以做起来。这个政策的空间非常大。为什么我强调叫政策性金融?为什么?你降了息降了准以后,商业银行是不是放款你是不知道的。因为你降息降准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就放款,原因很简单,因为商业银行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比如说房地产的信贷政策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为什么商业银行有的不愿意,按揭都不愿意贷,因为有风险,我觉得这是个正常的考虑。就好像我们企业,他在制造业企业里面觉得形势不好,他要缩减投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张鸿:央行降息降准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起码央行在操作的时候,比如说降息或者降准的时候,他心里压力没那么大了,就是你给他留下了有空间。我猜连续这几次正回购利率的下调可能也是他们觉得,现在CPI这么低,我降一点也没太大关系,所以给他们留出了这样一个空间,但具体时间如果要降的话,可能也是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是有可能的。

  我同意老向的是什么呢?这个不应该是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或者是维持经济健康的一个原因,它应该是个结果,就是你经济那边真的有活力了,它需要更多的钱,然后你降,银行会有更强的意愿去放钱,所以我们还是要有更强的活力出来。现在我们的货币政策其实也是偏宽松的,我们的结构调整已经有一些这个效果了,你在这当中是有阵痛的。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对就业不担心了?现在我们测算一下,如果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将近1000万的新增人口的就业,那可能我们现在一个点大概可能带动180万的就业,那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整个经济结构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现在央行的两难在于,第一,我们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依赖于货币政策,大家都期望,他可能压力非常大。第二,比如说我相对宽松以后,会不会走到老路上去?还是我们对老路的容忍是不是要适度的容忍,比如说又流到了房地产,我们能不能适度的容忍这个。

  向松祚:如果现在全面降息降准 信贷资金会大面积流向房地产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现在为什么会通缩?因为产能过剩,那产能怎么消化?现在如果全面的降息降准,然后你让制造业再去投资,做他以前的产品吗?你让房地产开发商再去盖更多的房子吗?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在哪里呢?我们的制造业的产能谁去消化呢?所以我强调政策性金融,强调财政政策。比如说你把基础设施搞起来,我们现在的产能不要再扩大了,原有的产能还可以逐步的消化。然后通过财政政策改善一下收入分配,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手上的的钱多了一点点,货币政策降息降准对老百姓没有直接的影响。现在公积金贷款的政策放松了,然后首套房的认定也放松了,为什么老百姓买房的需求还是很疲弱?第一,以前的刚性需求已经释放了,第二个,老百姓不可能把他的所有的钱都买房子,他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干,把钱百分之百都变成房子,完蛋,那别的需求怎么办呢?我们的教育医疗怎么办呢?

  如果现在全面降息降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信贷资金又会大面积的流向房地产,流向大公司,流向国有企业,我们讲的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需求根本解决不了。越是降息降准,信贷资金越是向大企业,房地产去集中,所以我觉得国务院前一段时间政策方向是对的,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信贷从以前的行业里面盘活存量,怎么盘活?就是要把这些从三农,从小微里面去转移,那这个转移不是靠降低息降准能完成的,有些必须要靠行政命令,必须要靠政策指引,必须要靠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比如说三农,比如说小微,比如说新兴行业,政策性金融通过补贴,通过低息信贷政策来解决,这些政策真正是有效,这些有效的靠降息降准是不管用的。

  降息降准,它如果是要降,首先从市场管理来讲,它是非常微小的。央行为什么一直隐而不发。很简单,央行知道降息降准不会解决现有的问题,必须要想别的办法。就好像医生手中有这个药,随时可以给你开,问题是你吃了这个药以后,你这个病可能加重,所以我必须要改药。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大家对这个也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好像只要央行降息降准,就万事大吉了,不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十一”黄金周 钱都去哪儿了?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警惕对中国经济的过度担心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五评简政放权(五):简政加责 考服务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五评简政放权(四):重在执行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五评简政放权(三):如何“减”到痛处?
 
频道精选:
· 【思想】要适应经济增速“7”字头新常态 2013-06-14
· 【读书】移动时代应如何调整自己 2014-10-22
· 【财智】沪市可开第二炒股账户 券商抢客大战开打 2014-10-23
· 【深度】外资价值再交锋 向外资企业始终学不到核心技术 2014-10-2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