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改革和稳增长不是对立关系
2014-09-25    作者:马光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9月2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全球金融灾难的10个警示征兆》的文章,把“中国经济减速”列为“十大警示征兆”的首位。
  其实,在中国8月份经济数据出炉之后,这种过度担心中国经济“失速”的论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界的一种“时髦”,人人都为中国经济把脉,人人都为中国经济担忧。今年以来一直看空中国经济的高盛、巴克莱等国际金融机构更是顺势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对于海内外很多机构和学者的“看空”行为,笔者多次撰文反驳。我们看到,每一次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国际机构总会迫不及待地抛出“中国硬着陆”、“中国经济要崩溃”等言论,但事实总是对这种言论给予最有利的回击。这次对中国经济的看空,和之前他们的行为并无本质区别。必须承认,中国经济的确在减速,8月份各项指标的确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但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减速,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学界,还是管理层,都有非常淡定的认识。一方面我们承认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我们也多次强调,中国经济当下的减速是趋势性的,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回归的正常表现。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不能把8月份经济指标和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期的指标进行简单对比,就如同不能把一个成年人每年的身高增长和十多岁的小孩进行比较一样。判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理的关键不是速度本身,而是这种速度是否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这种速度是否反映了中国经济现阶段能够达到较好的速度。前8个月,新增就业接近1000万,几乎完成了全年任务,所谓经济增速低于8%就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经济增速下滑不是灾难,人为渲染下滑并把下滑本身看成灾难行为,才是真正的灾难。
  国际机构“忧虑”中国经济减速,一般强烈暗示的潜台词是:政府必须出台短期的刺激政策,稳定增长。而且,在基本逻辑上,他们总是刻意地把“促改革”与“稳增长”对立起来。基于此逻辑,他们把上半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归纳为“稳增长优于促改革”,改革目标让位于稳增长的短期需要等。这是一个极其有害的逻辑,也是一个对宏观政策有极大误导的逻辑。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下滑,一方面说明了过去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倒逼真正的改革,在刺激失效的情况下,宏观政策的最好选择就是推动改革,夯实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基础,而不是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经济的下滑,反而成了下决心推动改革的契机,这从李克强总理最近一系列非常明确的表态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无论是产能过剩、创新匮乏、中小企业困难、实体经济低迷、债务风险和房地产泡沫,刺激狼药不仅无法解决,反而只会让问题更为严重。刺激主义已经不是中国宏观政策组合中的选项。如果真要稳增长,强力推动改革是最好的稳增长,如果真要讲所谓的刺激,强力改革是最好的刺激。只要宏观政策淡化速度,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利用中国经济减速的时间窗口,真正干点正事,通过扎扎实实推动改革,为中国经济排雷和夯实基础。如果再次陷入刺激主义经济学的误区,鼠目寸光贪图经济数据漂亮带来的暂时快感,不排除刺激本身会引发新一轮危机的带来。
  经济下滑给了中国修正过去政策负面效应的机会,这种机会并不总是出现,历史不会给中国再一次犯错的选择。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不是经济下滑,而是人为地阻止经济下滑,稳增长要立足当前,但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夯实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这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李克强: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 资本开放促改革 自贸区打头阵
· 稳增长初见效 调结构促改革鼓声急
· 国务院部署进一步促改革调结构措施
· 稳增长更需促改革护航
 
频道精选:
· 【思想】松绑房贷应谨慎 2013-06-14
· 【读书】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2014-09-24
· 【财智】节前巧布局 节后赢面大 2014-09-24
· 【深度】地方政府难舍产能过剩企业 产能越化解越多 2014-09-2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