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李克强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9月16日中国政府网)
部署和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时代节拍,为此,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若干措施进行了详细表述,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形态和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在中央有关方面大的构想和擘画之后,接下来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就是推动和贯彻落实的重大课题。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日前,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就显得极具有针对性和尤显意义重大。
实施城镇化,有着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我国在长期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基础,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程度和水平还不高,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过快,与城镇化水平不相吻合,城镇化人口对工业产品需求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约“4:1”的配比标准,大量工业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产业转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人口无法真正共享改革成果和红利,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也只有尽快实施城镇化战略部署,才能加快让“农业人”城市化、“市民化”,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如何加快推动国家战略性的城镇化决策部署的落实,不仅显得尤为紧迫,也意义非凡。而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的一些要点和重点,是对中央政策部署和决策的正确科学指引,尤其是总理提及的“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提纲挈领,为试点工作和下步全面贯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城镇化贵在“新”字,是从这项重大部署和建设事业的整体性质上定位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是我国从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在的模本可循,由于国情、社情不同,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标准。我国有着更庞大的人口,有着更复杂的地区地域结构,更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广大、数量最多的农村人口,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的是新方式、新思维和新举措。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涉及新时期下的农村土地流转、股权交易和转让,以及各类建设项目的融资、特许经营方式等,这对于地方建设者和组织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变化,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能不能真正“破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显然不行,关键是用好一个“新”字,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具有敢于创新和攻坚的勇气。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这一规划始终是以“人”为本作文章。去年我国城镇人口有7.3亿,其中包含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这些人口将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活力之源”。而能不能为进城农民的“1个亿”以及另外“2个亿”人口的未来城市生活提供充足的保障,让他们和市民一样享有公平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就业保障权利,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新型城镇化“含金量”的体现和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城镇化,是一个面向未来、加速现代化的城镇化,也是一个迎接国际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若干年中国深化改革的基石,也是一个产业结构更合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中国走的这条新型城镇化之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我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如何在加快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伟大构想,并步入现实,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各级政府引导和积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