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互联网时代:谁是弄潮儿?
2014-08-28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字号

  如果说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就像浪潮一样席卷了我们的世界,那么雅虎的杨致远、特斯拉的马斯克、亚马逊的贝佐斯、脸谱网的扎克伯格……这些创业者们就是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始终引领着互联网时代的风向。那么,为何这些企业家和企业大都诞生在美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除了美国是互联网的出生地之外,究竟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包冉、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为何互联网巨头大都诞生在美国?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又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杰夫·贝佐斯(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确保当我80岁的时候,感觉自己已经将人生中的遗憾最小化,如果我有了创建亚马逊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尝试,那我会一直想,如果我尝试了会怎样?我会一直后悔自己没有付诸实践。

  马克·扎克伯格(脸谱网创始人):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机会,一个人,一间屋,创造一种服务,可以让数亿人甚至数十亿人受益。这令人惊异,在此之前不曾有过,创造这类业务的能力。现在有很多人在做这件事。这是一个激发创造,专注爱好的最好时代。

  张鸿: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战败了无数竞争者才能鼎立潮头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确实基本上都是在美国,你用冲浪来做比喻,那美国人天生喜欢冲浪。就是说他的血液里面其实流淌着创新的因子,我们经常会说年轻人喜欢折腾。总喜欢尝试一些事情。

  比如youtube的华裔陈世君说,我可能会死掉,但至少要去尝试拨动一下创新的开关。还有亚马逊联合创始人,他说如果我有创建亚马逊的想法,却没有去尝试,那我今后一定会成天想我为什么不去尝试,我到最后会后悔。这两句其实都是中国常见的心灵鸡汤,但是这种心灵鸡汤是因为他们在这种充分的竞争、充分的创新、充分的折腾的过程当中,然后战败了无数倒下去的创新者。我们现在看到鼎立潮头的这些弄潮者,他其实有一个创新的机制保证了这些人能够胜出,这其中有大量的被淘汰的、死掉的企业。在这种充分的竞争过程当中,他血液里边的创新精神让他不服输,才能有个别鼎立潮头的,其实死的比活的多。他们除了有创新的血液,还有制度。

  包冉:美国占据了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还是四个词,第一个还得说到技术,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源于美国当时四、五十年代一个军方的网络项目,阿帕网,这个阿帕网后来军用转民用,一下打开了巨大的商业应用市场。同时我们看到现在根服务器,虽然联合国一直在和美国谈判,说你不能把十几台根服务器都放在美国管理,但事实上长达二、三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史里面,美国占据了全球的互联网技术的制高点,他相当于是掌握了总开关。

  第二个是什么?钱,美国风险投资产业VC是全世界最活跃的,VC一定是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而美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很成熟的国度,它的很多传统行业没有那么大的风险,所以风险资金很焦虑,怎么办?IT行业,互联网行业起来了,那么都涌向这儿了。你想巨大的资本引进来一定会带来精英、创新。

  第三个是文化,我们中国有一个词叫山寨,在美国是,如果你这项创新是模仿的别人的,会被人瞧不起的,那就不叫创新。即使抛开会吃法律官司不谈,就是在社会文化认同感上,行业认同感上,那就是根本得不到认同了。当然也有重复的情况,但是这一般会带来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什么呢?你侥幸成功了,比如说微软、苹果,这都是被誉为创新大师了,都抄袭过别人。但是会被社会公众的舆论以及反垄断的机构,还有相关的法律追着不断地打,说涉嫌抄袭、涉嫌阻碍创新、涉嫌垄断等等。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基本上还是要走一条自己独辟蹊径的道路,和全世界来相比较的话,美国的创新文化认同感是最强的。

  第四个因素就是人,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个特点,一方面他本土的年轻人创新意识文化很强。另外一方面,它是全世界的每一年留学的学子,中国、印度、欧洲、俄罗斯等世界各国的年轻才俊都往美国汇集,在那儿汇聚以后,再加上美国巨大VC的资本的注入,创新一激励,一下子产值就起来了。

  张鸿:在风投领域有一句玩笑话 不要投给30多岁的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中国像斯坦福大学这个级别的没有,从四几年惠普在那创立以后,它就成了一个创业型的大学。即使在美国,也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做到斯坦福这样,他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从惠普以后,斯坦福就把创业作为教育基础的一部分,学校有种种的鼓励。我看到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叫三个二,就是20多岁,像脸谱网的扎克伯格创业的时候是19岁,乔布斯是21岁,盖茨是22岁,谷歌的两个是25岁,杨致远是26岁。在风投领域有一句玩笑话,就是说不要投给30多岁的人。在20出头的时候,尤其互联网是需要特别大的爆发式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智慧,所以很多其实都没毕业,直接辍学了,他就和传统的思维不一样,那么年龄是一个二。

  还有一个二就是两年,在斯坦福比如说你是老师,你做研究,想创业,那给你两年时间出去创业。创业成功了,你回来继续当教授,当教授以后,在创业课堂上你就有案例了,和原来书斋里的教授就不一样。还有一个二,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产学研,比如说你是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然后你用了我公共平台的发明,叫职务发明,斯坦福大学只占2%的股份,剩下全是你的,就相当于孵化器。那么当他成为第一以后,会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是他的创业教育不光是需要书斋的这些老师,他需要那些创业者、成功者,很多硅谷的领袖们都在斯坦福做挂职的教授,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去上课的。

  包冉:台湾中研院的产业孵化机制做的比较成功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国家的台湾省地区有一个中研院,中研院就采取了一种产业孵化机制,像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台湾地区的大的芯片厂商,台积电、台联电这些企业都是从这个体系中孵化出来的。它模仿的方式也是美国硅谷一样的方式,现在我们大陆地区也是有好多地区在模仿。我们整个体量和气场不完全一样,它不能鼓励学生,像思科的创始人,原来是大学老师,后来觉得互联网起来了,路由器可能会很好卖,他们就发明了最早的互联网路由器,现在成了巨无霸的企业,但现在可能又在往下走了,但一度是领先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

  在美国,现在斯坦福总计转让已经有2000多项技术专利,然后为硅谷高科技企业提供50%以上的高科技的产品,然后这些企业都成了世界级的大公司。他在谷歌转移股权的时候只有2%,2005年谷歌上市的时候,这2%的股份市值3亿美元。

  张鸿:要让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创新者活下来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全世界产业升级变换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传统产业的时候,中国在工业时代没有走到前列,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可能原创的没那么牛,但是按市值算,中国很快又有一个要市值第一了。你在纳斯达克一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是挺牛的,那接下来又要升级细分了。可能你现在除了上班的时候用一下桌面电脑,其他时间都已经移动互联了,你用手机的时间已经快超过你用电脑的时间了。过去我们还挂在电脑上聊QQ、MSN,现在都是即时通话、即时通信等等,这种升级的时候对中国企业,对后发国家的企业又带来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因为起跑线是差不多的。

  再有创新环境,就是流水不腐,为什么这些人能鼎立潮头?是因为他打败了那么多。怎么流水?就是你除了孵化,除了风投等等,让那些死掉企业就死掉,让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创新者活下来。

  包冉:中国的互联网行业 要用下一代来颠覆上一代的成功者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目前来看,我们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里,中国互联网后来居上的机会绝对有,而且越来越大。有两大机会,第一大机会是什么?是基于具体技术的创新,我们现在从桌面的计算走向了手持的移动的计算,下一步谷歌眼镜,还有各种手环,我们又走向可穿戴的计算。这种可穿戴的计算又和我们的智能家居联在一起。如果说90年代时候,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比尔盖茨花了10亿美元建立科技豪宅,手一挥就能拉窗帘等等,现在其实已经都成现实了。你只要花两百美元,大约一千块人民币,你自己也能在家布置成这个样子。因为科技使成本大幅的降低了,这是第一机会。这个机会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化特征的,因为很多的应用,尤其家居上的应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美国人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本土市场绝对有优势。

  第二个是从消费互联网正在大踏步的走向产业互联网。举个例子,德国现在也在这一拨的互联网创业中后来者居上,德国政府提出了制造业4.0,就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相融合,柔性制造。我们国家这个领导人带着很多考察团去德国参观、访问,包括德国也在给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在传授交流各种经验。

  今天可能是非常年轻的面孔,当年的马云、李彦宏他们,事实上在当时真的都是非常年轻的面孔。因为要颠覆上一代的成功者,只能是用下一代的成功者来顶替他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中国反垄断 有了真功夫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牵住人才“制造”的牛鼻子!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不动产登记 如何快动起来?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车企垄断 该罚多少?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烟囱倒掉后的商机
 
频道精选:
· 【思想】“使用过”无法解决虚假代言问题 2013-06-14
· 【读书】构建中美新型经济关系之路注定坎坷 2014-08-28
· 【财智】盘整难改结构性强势 三变化释放回暖信号 2014-08-28
· 【深度】中介服务乱象蚕食行政审批改革红利 2014-08-28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