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南市武都区,一名科技人员正在查看“水果村”里的水果长势 |
在很多人眼中,油橄榄通常只分布在西方地中海沿岸。然而深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也有一片油橄榄的适宜生长地。在甘肃省陇南市,这种来自地中海沿岸的洋作物,找到了适宜自己的东方水土。
目前,陇南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初榨油橄榄生产基地,油橄榄变成了当地百姓的“金果果”。但在此之前,她还有着一段广为传颂的“远嫁史”。
来自地中海的礼物
在西方文化中,橄榄树枝被视为和平的象征,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追求文明友谊的体现。油橄榄,就像她所身藏的美好寓意,曾在中国外交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阿政府为回报中方长期对阿国的无私援助之情,随即决定向中国赠送1万株油橄榄树苗。就是这样,原产于东地中海盆地的农作物,被远隔万里地栽种在中国的大陆,架起了东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桥梁。
地中海沿岸地区已有悠久的油橄榄栽培历史,因为与其有相似的自然条件,甘肃陇南地区白龙江沿岸及其河谷地带被视为全国油橄榄栽培的适宜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引进试种,到1995年以后大范围推广,陇南已发展油橄榄30万亩,目前长势普遍良好,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历经50年风雨,陇南武都油橄榄在全国做到了一枝独秀。全区油橄榄面积达到30万亩,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成为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部分果园挂果和出油率均高于地中海。
绿色之种在此生根发芽
虽然自上世纪就被成功引进,但这些来自地中海的植物,初来乍到还有点“水土不服”,油橄榄在中国的繁育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1964年初,阿尔巴尼亚政府向中国赠送的1万株油橄榄树苗,最先是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湖北等地进行了试种,但生长状况并不理想。1997年,中国林科院专家实地考察试验后,认定陇南市武都区白龙江流域的河谷和半山地带是中国最适宜种植油橄榄的区域。随后,当地建设示范园,引导群众发展油橄榄产业。
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如今,武都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橄榄之乡”,武都油橄榄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意味着,异域产物经历了不断适种的波折后,终于在中国的陇南大地找到了自己落地生根的家园。
武都人的油橄榄之梦
来自地中海的油橄榄,不断“榨”出经济效益,让武都人拥有了脱贫致富的绿色之梦。2013年,武都油橄榄挂果面积达到8万亩,产油橄榄鲜果11000吨,榨油1600吨,实现综合产值5.5亿元。
本土的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是全国种植油橄榄面积最大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董事长白小勇介绍,凭借足够数量的优质果树品种,田园油橄榄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按照品种榨油的加工企业,已研制出莱星、鄂植8号等40个优良品种,以独特的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充分利用白龙江沿岸适合油橄榄生长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能人大户承包荒山荒坡等方式,办点示范,大幅度地辐射带动了广大群众发展油橄榄产业。
“因为是初榨橄榄油,武都橄榄油要比国外的品质好、价格高,自从有了自己的优势,老百姓们对种植橄榄油的信心很足。”武都区副区长罗刚告诉记者,“从果子的开花状况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王宏伟、屠国玺、梁军、连振祥采写,图片由本报记者张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