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4-08-11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遭遇的稀土等稀有金属诉讼终于尘埃落定。8月7日,WTO公布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等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判决维持专家组原判,认为中国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有关规则和中方加入WTO的承诺。宣布后,中方对此表示遗憾。

  2012年6月,美欧日三方联合向WTO争端解决机构就中国稀土等措施提起诉讼,今年3月WTO初裁中国违规。现在WTO裁判既然决定维持原判,中国就需要做好遵守裁决的准备,对稀土等降低出口关税,取消出口配额。

  这次诉讼和裁决都应构成对中国稀土政策的拷问。其实我国稀土资源虽丰富,但还没有达到垄断供应的程度,据统计储量仅占全球的30%多,而且美国等很多国家都有着不菲的储量,只是不愿开采本国资源,而更愿从中国进口,因为这在成本上更为廉价,而且可以把本国资源保存下来。很多国家从中国低价进口的目的也不纯是投入生产,而是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但中国在稀土生产过程中却付出了很高的环境代价,珍贵的战略资源以廉价卖出。这整个过程是极不公平的,我们需要逐步改变它。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不利境况不能通过限制生产和出口来扭转,那么,唯一比较可行的出路只能是加快推进稀土的产业升级和集约化生产。事实证明,为了让稀土不卖出所谓“白菜价”而实行出口配额,但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又带不来稀土的高价,靠命令式的数量限制根本争取不到所谓的“定价权”。相反,配额管制间接刺激了各种私采滥挖和走私的现象,加剧稀土业混乱,同时配额成为国外抨击中国限制出口的把柄,渲染中国“不守规则”,让中国在外交场合上处于不利局面。

  所以,我们不能只把这次WTO的裁决视为打击。既然如此,不妨将此次裁决转化为中国改革稀土生产与出口行业的一个契机,倒逼各项国内关系的理顺。其实国家早有考虑,要在WTO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抓紧时间推动国内稀土产业整合和规模化经营。应该说中国利用WTO规则与发达国家博弈和周旋,为稀土政策的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现在真正考验中国稀土政策的时候已经来到,不容回避了。

  要改革稀土产业,整顿非法开采企业、保护国家稀有资源是必须的,但不一定非要把稀土生产经营都集中到政府主导的稀土集团,不要把整顿变相为全盘的官办官营。稀土业的所谓“无序竞争”等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应该做的是打破生产资质限制,不能让国有企业优先获得资质,而是平等竞争,让中国稀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只有企业不再处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低端,只有能向世界出口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时,我们才有希望取得国际上的稀土定价权。

  而在政府层面要考虑到,我国稀土再这样低效经营下去,未来很有可能耗竭,我们有可能从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出于经济安全的战略考虑,也可仿效发达国家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同时,在科技上激励稀土技术研发,寻找效率更高的集约化开采方式,研究对现有资源的回收利用,增强稀土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方是利国利民的长久之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