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省采访发现,部分地区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债务问题因此凸显。与此同时,伴随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陡然降温,过去借债发展、靠地还债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地方的债务风险迅速积聚。随着债务进入集中还款期,部分地区对土地更为依赖,逆市场形势加速卖地步伐;银行等金融部门因担忧地方债风险,对政府贷款往往“明松暗紧”,致使不少地方“腹背受敌”。 | |
|
经济下行
地方政府资金链紧绷 在一些政府债务风险突出的地方,债务问题和局部经济下行互为因果,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投资拉动”难以为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探至近13年来的新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与波动,一些地方投资动力因“去房地产化”而快速减少,而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新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才刚刚开始试点,原本对房地产和市政建设依赖度高的地方面临“失速”威胁。…【全文】 | |
| |
|
精彩阅读 |
地市萎靡 为还债“广卖薄收”
在不少地方,来自土地的财政收入都在萎缩。地方政府想加速卖地,但开发商无心也无力接单。“由于地价下跌,我们今年的财政收入至少要降低25%,”辽宁一位省级开发区的官员对记者说,“我们还算好的,好多地方比我们还惨。” |
融资收紧 地方官员“走投无路”
湖南一位地级市的副市长向记者诉苦:“现在从银行融资越来越难,逼得政府一天到晚找抵押物。银行的贷款财政担保已经不灵了,必须要人大‘背书’。不少地方被迫通过中介机构融资,高利率也要咬牙贷,短期过桥资金的利率甚至达到15%。 |
地方:运营收入尚不够偿还利息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融资平台公司化债几乎完全依赖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自身造血能力普遍较弱,有的公司资产回报率只有1%,运营收入连偿还利息都不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