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捷豹、路虎、奔驰、奥迪……众多的豪华汽车品牌纷纷推出了降价举措,这并不是汽车进入了打折降价的促销季,而是因为如今,反垄断调查的矛头对准了这些价格高高在上的豪华汽车品牌。那么,在反垄断调查面前,选择主动降价是不是就能够应付过去?反垄断调查,反的又究竟是哪些问题?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院马宇、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路虎SUV降价30万元,捷豹跑车降价20万元,奔驰、奥迪、吉普,豪华车品牌扎堆降价,能否回应垄断质疑?约谈微软,调查高通,反垄断调查要揪住谁的尾巴?
刘戈:由于有纵向垄断的行为 所以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看态度是表现出来了,但这个态度是原来300多万、200多万的车降个10万,8万,如果说20、30万的车降个10万,8万,那才叫积极的回应,现在这样只能说是有了一个态度,而且这个态度还是避重就轻的。现在我们按照这些同样品牌,同样类型的车,它在欧洲的市场,它在美国的市场卖多少钱?可能是卖50万,那么到中国卖成250万了。这个价格差到底是怎么出来的,现在我们要调查的是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到底做了什么阻碍了市场竞争。
其实有人算过帐,比如说在国外高端车卖50万人民币,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如果要把所有的税费和合理的利润加上,卖100万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在中国市场,往往有一些车型卖到200万左右。那剩下的这100万的价格到底是怎么出来的,这是整车的一方面。更过分的是配件,如果是配件进口的话,它比整车的税率低。但是如果到4S店,你换一个配件非常贵。有人计算了一下,一台车如果把它拆的变成零件,再到4S店装到不同的车上,价格可能要高达12倍,也就是说1台车可以拆出来12倍的价格。这可能是个例,但是从这里面可以看出,由于他们有所谓的纵向垄断的行为,所以这个市场不再是一个自由畅通的市场,那么在这里面就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尤其是在配件这一方面,这个利润比整车的还要高。
马宇:豪华车目前的降价幅度还没有达到我们的心理预期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刚才谈到的叫超额的垄断利润,因为这个利润要到了这个地步,就很难用正常利润来解释了。
为什么我们说叫涉嫌垄断?垄断价格是从这来的,就是那个利润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商业利润,我们说你要是百分之几十,甚至50%这是利润率,有时候还算是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假如说百分之几百的利润,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我们说的超额垄断利润才可能会是这样。那这样就是说,它这个利润实际上不是通过一种正常的销售,或者市场竞争得来的,那这里面会存在一些涉嫌垄断的问题,毕竟现在这种降价幅度目前来说是百分之十几,20%的这样一个降价幅度,但是起码你从一般的观感来说,应该说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时建中:豪车扎堆降价是经营策略 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态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降价有可能是他本身一种经营策略,也有可能表达一种态度,不能简单因为现在开始降价,我们对他过去行为既往不咎了。为什么对这些汽车进行调查?主要他们行为涉及违反《反垄断法》当中的一些行为,比如说厂商对4S店进行了纵向的约束,既包括了纵向的价格约束,也包括了纵向的非价格约束。纵向价格约束比如直接要求4S店车可能卖多少钱,最低卖多少钱,或者最低折扣是多少,他们的利润空间是多少,那么是违反《反垄断法》的。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些行为涉及到强制搭售的问题,如果你买我的车必须要用我的零配件,因为他们有一个纵向的这种约束,导致了4S这一方面要比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一些共谋,纵向价格的约束和非价格约束本身就构成了对《反垄断法》的违反了,而且这种约束排除了相关市场的竞争,限制了相关市场的竞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一些利益。
刘戈:进口豪华车市场存在纵向垄断 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的自由竞争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即使是高端汽车品牌市场,也是有很多个竞争主体的,按说它应该自然会形成一个价格,但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你把所有的进口车在国外的价格,加上我们的各种税费以及合理利润,那么加起来的那个价格应该是在国内卖的价格,但是它在国内卖的价格比这个价格经常要乘个2或者是乘个3。
这个问题到底是造成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纵向垄断,他把这个渠道控制住了。也就是说,外国的车进来以后,你必须通过我这个渠道卖我的这个价格。比如说现在你在德国有关系,你想运一些车来到中国卖,你可能有办法搞进来,但是你没有销售渠道,因为这个销售渠道已经固定了,而且还固定了你的价格,还固定了你只能在什么地方卖,那么这样名义上看起来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竞争的状况,实际上它就像是一个人有各种的脑梗阻,它的血液流动是不畅的,是有各种限制的,那么实际上它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的自由竞争。
马宇:豪华车所形成价格默契是反垄断认定的标准之一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刚刚刘戈说的这块就是垄断里面的纵向垄断,但我觉得在目前这种高端车市场里,应该说还存在着一种横向垄断,实际上这几个主要的高端品牌,目前看应该说有这种价格默契的。为什么国外和中国国内的定价能相差这么多,为什么这几个主要的生产商是不约而同的在这么做,当然从垄断的角度来说,他有垄断协议,或者垄断价格,但是可能我们现在找,你很难找出来,甚至是几乎不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垄断协议,或者产生这个垄断价格,但是这个行为是在这的,也就是说这几家主要企业之间是有这种价格默契的。
这种价格默契是反垄断时候认定的标准之一,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法国的反垄断部门曾经对有关的豪华酒店曾经进行过一次反垄断,这几家高端酒店之间没有垄断协议,但是他就通过在淡季、旺季的价格涨落能看得出来,这几个企业之间是有这个价格默契的,他就根据这种价格的波动和定价的反常行为认定你有垄断行为存在,然后进行了处罚。所以在这一次反垄断里,我个人觉得除了刚才谈到纵向垄断里面对经销商的价格限定,对销售区域的限定,去做垄断判定之外,是可以从这种横向垄断里面去进行判定的。
马宇:政府的反垄断执法实际上技术含量非常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任何一个涉嫌有反垄断行为的企业来说,面对政府执法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会尽量的去洗清自己,所以政府这种反垄断执法,实际上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
一般来说,你没有证据摆在明面上,让你一下子抓住,说这个行为就是直接触犯了我们的《反垄断法》的哪一条,就可以直接处罚的。因为这里面很多事情你没有直接证据,你需要大量调查,甚至有一些必须得通过内部的爆料,因为业内人士才能知道这里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车的这种垄断协议,你找协议是不可能找出来的,但是他这种定价的默契,你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或者是调查研究分析推断出来。另外,像高通的高额技术许可费,这里面怎么去判定过高了?那还要去看他行业里面研发投入,它的成本、合理利润空间在什么地方,这里面就非常复杂。为什么国外在反垄断时,需要企业的配合,甚至对于一些涉案的企业,假如你能配合政府调查,或者说提供准确证据、资料来帮助调查,甚至可以对有关的这个企业减轻或者免予处罚,那么这也是因为反垄断调查非常困难,必须有有关企业的帮助才行。
刘戈:揪的多数是外企 因为中国企业还没这么强的市场支配能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些公司都是非常非常牛的公司,他在市场的份额能够做得这么大,一方面他的技术力量牛,另外一方面他在法律方面,在应对媒体,应对公众,应对政府的各种关系方面也是非常牛的,那么应该说全世界最优秀的律师,最有经验的法务人员都存在于这些公司。因为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一定会把这个问题研究透,所以对于政府的调查机构来说,解决问题的难度就非常大。我记得2010年的时候,一些卖绿豆的企业一起开了一个会,然后定了一个协议说咱们都卖多少钱,发改委一下就抓住了,那么这种事对于微软、高通,他们是不会干的,他们是不会留下这种把柄的,他一定会把留下证据的可能性都严格的屏蔽掉,所以我相信,突击上门检查可能能够找到一些证据,但是我抱的希望也不大,这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队伍,要有相应的,比他们更高的法律人才,更牛的科学技术人才,长期的、认真的、全面的调研,你才能够抓住把柄。
现在看好像是揪外企的多一些,但是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一些市场竞争领域里,中国的企业没有这么强的市场支配能力,在大部分行业里,如果这个行业里没有外资的话,都是分散度极高的。
时建中:关键是这些企业有违法事实 这并不是选择性执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中国《反垄断法》实施已经6年了,那么在6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执法的对象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那么在国内的企业当中既有央企,也有民营企业,既有上市公司,也是非上市公司,所以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中国反垄断法机构在执法的过程当中还是能够体现中立的执法理念。至于说目前这个阶段确实有一些外国公司相对比较集中的遭到了中国反垄断法机构的一些调查,但是这个恐怕不能说是一种选择性的执法,这里面最大的背景和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公司在中国实施了,或者长期以来实施了违反中国反垄断法的一些行为,我觉得这个有违法事实,这是一个最大的背景,跟他的国籍,跟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