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部分地区"稻强米弱"现象调查
深陷亏损困局 加剧粮储压力
2014-07-29    作者:记者 王建/哈尔滨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在我国粳稻主要产区黑龙江省调研了解到,当地出厂的大米价格接近或高于市场大米的批发价,呈现“稻强米弱”现象,加之运往南方销区运距较长以及进口米的倾销等,东北米业深陷亏损困局面临洗牌。业内人士认为,大米加工企业不敢“吃饱”,加剧了国家粮储压力,不利于粮食流通市场的发展。建议科技兴粮降低种粮成本,探索水稻目标价格补贴,引导大米加工企业打造品牌走产业化之路。

    “加工的越多,亏的就越多”

    2013年,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达到2220.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但一年多来,往年热闹的大米加工机器轰鸣声却没能响起。“稻强米弱”使加工企业深陷亏损困局,东北米业迎来了10多年来的“寒冬”。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拥有大米加工企业120多家。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的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一半,有的甚至停产。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鑫盛源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凤莲经营大米加工已有10多年,她说,近一年多来是大米加工企业生存最艰难的时期,“现加工越多亏的就越多,但为了维持客户,只能尽可能少的加工。”

    黑龙江同江市北绿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兴起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年加工大米能力7万多吨,但今年以来只加工了1万多吨,开工率不足30%。宋兴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水稻收购价每斤达到1.4元,加上烘干费、收购贷款利息每斤水稻的成本达到1.57元,而加工成大米之后成本达到2.15元,实际出厂价2.12—2.15元/斤,“加工一吨大米就得赔50元左右”。

    同江市工信局副局长张伟东说,目前是大米加工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全市20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处于亏损或停产状态。稻米产业链较短,有些只是初加工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如果持续“稻强米弱”,中小米业面临着重新洗牌。 

    不但中小企业停产或维持低开工率,就连龙头企业也不敢吃“饱”。黑龙江益华米业有限公司是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可达20万吨,但今年以来只加工了3万多吨。其公司董事长杨宝财说:“销路是不愁,但不敢多加工,稻谷市场价格强劲,但加工成大米进入市场时米价却疲软,让企业出现亏损。”

    政策性收购量大 运费补贴有差异

    记者调研了解到,出现“稻强米弱”的现象,一方面与国家对水稻实行保护价、对采购东北粳稻运费补贴差异等有关,另一方面南方水稻品种改良、低价进口米也对东北米业造成一定冲击。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0日,黑龙江省水稻收购累计1606万吨,占该省水稻商品量的91%。宋兴起认为,由于政策性收购量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国内粳稻市场竞争氛围不浓,在粳稻米供应能力增强与需求偏弱的环境下,局部产销区粳稻米价上涨动力不足。

    虽然收购量处于饱和,但是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收购价却在上涨。2013年水稻收购价格上调为1.5元/斤,而今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提高至1.55元/斤。“水稻收购价在上涨,但市场上大米价格却没有上涨,收购成本的增加,将加工企业的利润挤掉。”赵凤莲说。

    运费补贴差异,造成东北大米加工企业运往销区的大米失去竞争优势。为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新粮,缓解主产区收购压力,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关内企业到东北产区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或临时收储价采购粳稻,将按140元/吨的标准给予费用补贴。杨宝财说,这个补贴额度基本上与黑龙江水稻加工成大米后运往销区的运费持平,这就造成东北大米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

    东北稻米加工产能过剩,存在多、小、乱的现象,且品牌意识不够。据宋兴起介绍,黑龙江水稻加工企业2000多家,多为中小企业,且品牌意识不够。“东北的大米经常被其他大米‘冒名顶替’,一些经销商把东北大米和当地大米勾兑,打着东北大米的名号卖。”宋兴起说,不仅黑龙江,从全国来说大米加工产能也过剩,特别是小型米厂在收购季节抬价抢购,在销售市场竞相争销,扰乱了大米市场。

    宋兴起、杨宝财等人认为,进口大米凭借其价格优势,大量进入我国稻米销区,对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大米进口227.1万吨。此外,随着苏北以及南方水稻品种的改良,大米口感、韧性得到加强,且运输成本较低,也对东北大米造成冲击。

    “稻强米弱”加剧粮储压力 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化解

    业内人士表示,“稻强米弱”对缓解成品粮的上涨压力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大米加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企业长时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可能会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稻强米弱”持续下去,长远来看“稻强”就会缺少支撑,势必影响稻谷价格,最终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都去了国库,一方面国库没有那么大的仓容,另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也不利于粮食流通。”宋兴起说,现在大米加工企业都不敢大规模收购稻谷,这就加剧粮食部门的库容压力。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长孙道东认为,“稻强米弱”如果持续下去,大米加工厂不敢收粮,加工量下降,就不能释放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加剧粮储压力,进而有可能导致农民卖粮难。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库容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收储今年秋季新粮将有超过800亿斤仓容缺口。记者在水稻主产区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方正县、同江市等地调研,库存粮食以水稻为主,都属于过饱和状态。

    为缓解“稻强米弱”现象、促进粮食加工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大米与稻谷价格比例回归理性轨道,业内人士和基层干部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降低种粮成本,探索水稻目标价格补贴。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水稻种植大户张景会说,虽然国家对水稻有最低保护价,但种粮户收益并不大,并且种植成本增加,一亩水稻的成本在1200多元。张伟东、赵凤莲等人建议,在继续大力扶持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加大科技兴粮力度,帮助农民把种粮成本降下来。建议将现有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变为目标价格补贴,切实让农民受益,这样“稻强米弱”现象才可能逐步消失。

    第二,企业需打造品牌走产业化之路。专家建议,大米加工企业不要局限于初加工,更要深加工打造自身品牌,同时延长产业链,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使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粮食加工企业释放有效需求。部分企业负责人建议,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应轮换进入市场交易,以带动市场粮价。同时打通当前粮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采用补贴加工企业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4月份以来全国大米价格涨势趋缓
· 大米价格小幅上涨 后期涨势有望趋缓
· 我国粮食市场低迷 东北大米价格“涨不动”
· 细究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原因
 
频道精选:
· 【思想】土地财政“大审计”的“小期盼” 2013-06-14
· 【读书】向设计思维致敬 2014-08-19
· 【财智】调整后向上趋势不改 高点将在四季度出现 2014-08-18
· 【深度】乡镇政府欠条竟成地方“流通货币” 2014-08-1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