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驰而过的高铁、翱翔蓝天的大飞机、精巧智能的机器手、深海探秘的“蛟龙”……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那么,制造业强国如何向制造服务业延伸?制造业的企业升级需要在科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做怎样的创新?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约评论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如何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企业升级需要做怎样的创新?
吕本富:向制造服务业强国迈进 要向利润高的地方走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这个肯定是规律使然,不是说时髦使然,刚才刘戈说的微笑曲线,其实是施振荣先生提出来的,一定是两头比较利润高,中间的利润薄。我们中国过去是制造业大国,现在说要变成制造业强国,不仅是强国,还要变成制造服务业强国,原因是什么?一定会向利润高的地方走,那它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是产品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信息化,越来越高技术化。举个例子,像特斯拉,大家都清楚,其实特斯拉这个汽车卖个几十万,中间电子信息的部分事实上价值已经超过机械了,就是它的高智能化。
因为这个价值的转移在向服务方向,既然是高智能建设高技术化,这部分的价值一定在产品的份额中间会提升。同时也是像一个金字塔一样,大家知道最普通的产品在金字塔的底部,那么你做服务业就在金字塔塔尖,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想做服务业就能做的,毕竟是塔尖的部分,虽然它是价值含量最高的部分,但你要有金刚钻才能揽这个瓷器活的。
刘戈:很多企业要从一个纯粹的制造商转变成制造服务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原来很多企业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纯粹的制造商,但现在要变成制造服务商。从这个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我看到一些企业的宣传册,比如有一家企业叫温控管理服务商,这个名字很新奇,其实就是远大空调,他做燃气空调的,但现在改叫温控管理提供商。因为我要对房间里面的温度,所有的调控我要负责,我是一个服务商。另外,立体智能一体化交通服务商,是北车集团,他们现在不光是造火车的,还能够解决整个城市里,包括两个城市之间的立体的、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从这个名字上,他们就把自己进行了一个重新的定义。
现在,中国企业的确在所谓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那么微笑曲线的两头所谓的就是价值、利润高的地方,我们企业以前主要是在中间这一部分,制造、总装,然后销售,但是前面的研发这一部分和后面的售后服务这一部分,这个钱我们挣不着,那么现在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尤其是向后延伸,那么这样一个趋势应该是非常明显的。
你可以把它划到服务业里,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公司,比如说罗尔斯·罗伊斯,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飞机发动机的生产商,现在他已经不是说卖给你一个发动机,而是说租赁给你,就是你租赁我的发动机的时间,这是我的销售单位,20年的时间,那这台发动机我全包,那么在全世界的每一个飞机场,我都有我的分公司和维修人员,这样他对于整个的销售的单元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那么很多的大公司都在做这样的转型。
吕本富:机器人和供应链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机器人这个产业就介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大概两年前就做过预计,中国一定是机器人大国。现在所有的迹象表明,机器人的销量正逐渐超过日本,而且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现在温州的民营企业都开始引进机器人,当然也有的是迫于无奈,劳动力的成本有点高,特别是流水线一线的都在引进一些工业机器人来操作,这样一来整个制造业本身的竞争力会提升。制造业提升有两类,一类是技术含量,一类是资本含量,资本含量越来越高,那么他也会提升他的竞争力。
那么有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供应链的延伸,上下游,这个是大家都可以做的,但是你要作为供应链的龙头,就得有能力,不是谁都能做龙头;第二个平台化,就是我建一个平台,大家到我的这个平台上唱戏,其实阿里巴巴就是,只不过现在把它移植到服务业;第三类,大家联合科技攻关,就是国内有很多产业联盟,比如说我们光伏产业,我们为了要攻克一个技术标准,大家联合起来做这样一个产业联盟;第四个方向就是机器人了。
这个利润没有人做过详细的统计,但有两个领域我们可以估计一下,一个是供应链领域,供应链领域专家认为,中国的供应链可以挤出,占GDP17%左右,物流,库存等等,如果我们效率能提升5%,那中国现在差不多多少万亿的人民币GDP,那乘以5%,我们算了一下,大约就在20000万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一个领域。那机器人假如提升劳动行业生产率10%,那我们制造业又可以提升很大一块,且不说两个技术攻关,就机器人和供应链这两大块,就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带来新的红利,新的增长来源。
刘戈:整个工业体系的上升依赖于把单纯的制造业演变成内容丰富的制造服务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种转型应该是多方面,包括一些比较简单的产品,比如宝钢,他现在也在往制造服务业方面转,他会把整个的钢材使用的仓储、运输、服务,甚至粗加工这些都作为他的一个服务项目,所以我们不仅仅把他理解成一个售后服务的内容,而是说围绕着物流,围绕着金融,在整个这样一个价值链里的,应该说是我们整个工业体系的上升,他就是依赖于把单纯的制造业演变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制造服务业。
包括机器人,现在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说,日本应用度是最高的,虽然我们现在总数上也在很快的赶超日本,但是我们最主要一个指标是以每万个工人里面所拥有的机器人是多少,日本是300多个,德国是200多个,我们现在才是20多个,那么差的还是很远。整个这种机器人的使用,比如说特斯拉,那个工厂里机器人和人的比例基本上达到1:1了,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而在机器人里面。它服务业里面所占的这个份额已经远远的超过传统的机床和生产线等等。
其实在整个的工业体系里,以前更多的是服务业这部分,原来另外还有一个词叫生产性服务业,现在把它改叫制造服务业,看起来总的意思没有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描述方式呢?其实更多的就是说,以前的生产服务业更多的是由各自的不同领域的企业来完成,而现在由一些真正的龙头企业,当他们的能力足够强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去整合的这样一个服务业,那么这就对于那些龙头企业来说,制造能力强、人才优势比较强,管理能力水平比较强的这样一些企业,可能就把原来的一些由配套企业或者是小的生产企业里所形成的零碎的服务体系融会贯通,这里面产生的利益也可能会更加丰厚。
刘戈:到目前为止 中国还是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个智力支持可能就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工人了,因为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的上升。现在中国一个普通劳动力大概一个月要500美元,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可能只要100多美元。即使就技术工人来说,我们现在这种所谓的性价比也慢慢在丧失。那么今后我们更多的进入到机电领域,装备领域里,他的竞争对手是谁呢?不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做鞋、做帽子,和发展中国家竞争,而是和发达国家去竞争,那么这个时候,你竞争就是一个全方位人才的竞争。当你进入到制造服务业里,就是不光是技术工人,不光是普通工人,更重要的是工程师之间的竞争,是销售经理之间的竞争,是售后服务人员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里,我们的人,我们的性价比来说都高过这些发达国家,那我们产品就是有竞争力的,所以德勤的报告认为,中国目前为止还是全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因为什么呢?我们过去是在人工上面有优势,而现在来说,工程师、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的性价比,他们的竞争优势都在变强起来,所以才会有他们这样一个结论。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我把工业设备卖给了你了,但是整个监控中心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随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产生联系。当这个信息化再进一步发展,其实你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我们讲飞机发动机现在可以用这样一个租赁服务的方式来完成,那今后汽车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是不是我们现在卖汽车的公司就跟我们现在随时随地可以叫车方式结合起来?
吕本富:科技是把钱变成知识 创新是把知识变成钱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除了人才,还有一个管理机制的设计,我怎么把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效率更高?我们说科技创新,科技是把钱变成知识,创新是把知识变成钱,这两个的效率都要高。
现在做制造性服务业,第二部分更重要,我们老说创新,如何把知识快速的变成钱,这就是本领,那怎么知识变成钱?那就是说你的制度的设计,转化的体系,以及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奖励制度,在美国有一个拜杜法案,就是鼓励科研人员快速把自己的成果变成市场可以接受的产品,其中一个很好的制度叫高期权低定价。沈阳的远大科技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一开始转移的时候低成本,但高期权在未来,大家在利益共享的时候共同担当,这是个很好的制度。发展制造性服务业不仅要人才,还要有制度设计,而且制度设计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