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只进不出”,易融资难淘汰,已成为A股疲软的重要诱因。作为近年最系统的退市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已明确改革的路线图,也引发了对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的诸多猜想。 根据交易所数据测算,A股创立25年来,仅在首发增发及配股上,融资总额高达5.44万亿元。回顾历轮退市制度改革,在扩容始终紧锣密鼓的同时,退市者却寥寥无几,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老大难”问题。 美股、港股年均退市股票占比达到6%至8%,一年退市甚至超过百家,而A股退市者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即便是因为我国经济整体保持高增速,即便是因为A股上市公司经过道道审查,环顾各大主要资本市场,退市稀少依然是罕见的非正常现象。 究其原因,“退市难”背后的故事无非有两点,一方面,A股起源于服务企业融资需求,重融资、轻投资长期成为主基调。在这种背景下的制度设计中,证券市场的融资者得益更多,投资者得益则相对不足,这已是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根本性问题。 另一方面,退市后的种种法律问题、索赔规则均属空白,也使得种种欺诈上市、“财务游戏”面临无规则可依、无条理可罚的尴尬境地,从而带来“伴随不退市的问题不小,退市后带来的问题更大”的担忧。 正是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矛盾,使得A股进入牛市后漫长的调整期时,仍遭遇扩容不止、退市艰难。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之所以引发关注,恰恰在于提出的问题切中了当前A股退市难的要害,也是因为这一“老大难”问题已面临新股密集上市、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挑战。 沪深两市结算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股市剔除休眠账户的有效账户已减少798.76万户。纵观各资本市场,理顺退市机制从长远看,无疑是重振投资者信心之举,更是有利于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有利于培育价值投资者的制度基石。 改革没有剧终,退市改革无疑要从会计制度、交易规则、证券法规通盘设计。但在投资者的热切期盼下,进度可否快一点,步子能否大一点。否则,在贯穿炒小、炒差、炒新的A股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还可能时时上演。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