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第一年 半年盘点》·政策篇
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选择和智慧。回顾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定向发力、优化结构、差别化政策无疑成为其中的关键词。伴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以稳增长为取向的“微刺激”而非“强刺激”,也成为这轮调控最贴切的注脚。
展望下半年,在稳增长初见成效的情况下,专家学者判断,定向发力的“微刺激”仍将加码。而在“稳增长”和“促改革”这二者的平衡之中,更多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可能出台,以逐步消除影响未来增长的隐患。
|
赵乃育/绘 |
重心 政策逐步向稳增长倾斜
秉承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项主要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从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季度政府的工作重心更多在第一个方面,二季度侧重第二个方面,但同时都兼顾第三个方面。
本届政府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1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三项措施。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同日,总理在向第44届世界经济论坛发来的特别致辞中又提到,从改革开放入手,着眼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推动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
然而,前两个月经济数据在全国两会期间出炉,表现远不及预期,政策基调也逐步向稳增长倾斜。3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在国务院层面明确提及稳增长。随后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更是将“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排在了“改革是促发展的关键之举”的前面。
二季度,稳增长正式进入落实阶段。4月2日的常务会议推出三项具体措施: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4月17日,国务院决定向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定向降准。4月23日和4月30日的会议继续部署稳增长。到了5月30日,国务院决定扩大定向降准范围。
强调稳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推进。《求是》5月1日刊发总理文章《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开篇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30日常务会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结构调整在同时进行。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5月21日会议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即使是各项稳增长政策,也致力于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获得增长动力。“应该看到这一轮稳增长的动作主要集中在一些民生建设项目,以及中国经济仍然需要的基础性投资如保障房、城市地下管网及高铁。”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调节 淡化总量强调结构性和差别化
“宏观调控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控调控政策力度,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作如上表述。
若逐条分析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则不难看出,本轮“稳增长”政策的最大特点正是,少用总量性政策,而更多地运用结构性、差别化政策。
以货币政策为例,“定向发力”特点显著。在市场高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将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之时,央行采取更为频繁的政策是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其中,定向降准方面,目前定向降准的范围是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再贷款方面,央行于年初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不难看出,政策设计意在引导资金投向这些领域。央行还不止一次向市场释放出不会全面放松的信号。
在最近一期央行官方杂志《中国金融》上,主编魏革军在题为《微刺激与改革的平衡》的卷首语中表示:“总量适度放松也好,结构性调节也好,定向调节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适时适度的调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常态。我国最近实行的针对特定实体的定向调节,并非广泛的放松流动性,而是一种结构性放松,是多元经济条件下的选择性调控,也可看作中国式微调”。
银监会最近也定向放松存贷比监管标准。银监会最新公布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明确规定,在贷款方面,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等6项将不计入存贷比的贷款考核指标中。
除了金融政策,其他政策也体现出差别调控的特点:4月以来,包括加快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体系建设,三次调高铁路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80个重大领域,扩大服务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以及启动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发债试点等,都有“定向”特征。
“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做好预调微调,未雨绸缪、远近结合、防范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李克强6月10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
兼顾 稳增长与促改革两手抓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政策如何在使经济增速不滑出目标下限的同时还兼顾结构调整,既考验政策制定者的定力,也需要更多的智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称,宏观调控一直面临两难:是为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牺牲结构调整目标,还是为了未来增长的协调、可持续而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速?或者说,是创造新的经济结构来适应较低的增长率,还是推高经济增长率来迁就不平衡的、扭曲的经济结构?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常规的、传统的宏观调控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必须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寓结构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下半年,定向发力的“微刺激”仍将加码。在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看来,从货币政策看,下半年央行将继续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大货币定向宽松力度。货币端的宽松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正回购减量、降价或重启逆回购)、继续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和定向再贷款,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更重要的是,信用端将逐步松绑。央行方面,可能逐步放松信贷额度,并通过窗口指导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的支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2日表示,财政政策将在“稳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可考虑适当提高赤字率。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尤其是增大在中西部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支持。
而在稳增长的同时,更多的学者专家也将目光投向了“向改革要动力”。“短期应该稳增长,同时应该促改革。”李稻葵观点明确。问题的关键是,稳增长政策只能在短期发挥效应,当前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多是深层次的,那就是一系列唤起了社会民众和投资者极大热情的改革方略尚未落实。不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打破垄断、简政放权等改革尚未落实,而且各级政府官员应该主动去创新试验的许多改革项目并没有推行。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整顿吏治清理腐败的同时,能够调动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的主动性,形成各级政府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新局面。这是中国经济在明年、后年以及未来若干年能否焕发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