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系统遍布田间地头,滴灌管网均匀地分布在地表,当提起滴灌管网时,清水如同点滴般滴下滋润着秧苗……这是记者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碑镇彭墩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看到的生态农业高效节水项目正在灌溉的场景。 “以前大水漫灌,一次灌满十天不管,浪费水还产量低。现在用滴灌,每天四次定量精准灌溉,产量和效益上去了,还节约了大量的水。”彭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改变了农民家庭式经营的生产关系,从分散式种植向集中种植转变,实现了节水增效。而这也让当地农民实现转型,“让20%的人种了80%的地”,张德华说,全年节约劳工4万个,节约人工费320万元。 彭墩村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统一经营模式,通过不断优化用水结构,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蔬菜、果树、种子培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转变,1000亩土地实现年产绿色蔬菜2000万斤,利润1000万元。 “现在每天来地里‘上班’,不用操心销路,比自己种地省了不少心。”农民陈贵才欣慰地说,“我儿子在村里做现代农业的技术人员,赚的比我多。” 这只是湖北省荆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之一。现在当地依托优质水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用20%的土地解决了80%的农民就业问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节水为“抓手”的转型升级在工业企业也全面展开。在政府主导下,一方面推动企业加大节水的硬件投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上的“用水红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注意到,丰水省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质性缺水问题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水资源污染容易,治理难。解决水质性缺水的关键是节水,节水是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手段。 据通用算法,使用1立方米水将产生0.7立方米的污水,按照最低1:40的纳污标准也需约28立方米的清水来降解。节约一吨水,意味着少污染28立方米水。 节约胜于治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湖北、湖南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以武汉为例,2000年至2013年,万元GDP用水量由309立方米下降到4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461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 要技术节水,更要意识节水。武汉市百步亭社区居民陈元炎,自建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养了近千盆花,一年节水近200吨,被评为武汉市“节水示范家庭”。 为推广陈元炎的节水妙招,武汉市水务局资金扶持建设家庭雨水收集装置,带动300余户家庭,年节约用水约1.5万立方米。 而在湖南,长沙市户表改造及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群介绍,当前有20%的水量浪费在“最后一公里”,城市管网渗漏影响水量、水质和水压,不及时排查还将造成地面塌陷。 为向“最后一公里渗漏”宣战,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开始累计投资808.98万元建设给水管网监管系统,通过智能监控水表实时监控,单查堵管网漏点一项,4年来节水985.6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