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累计投资需超过48万亿美元,才能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其中,作为未来的投资重点区域之一,中国的能源投资需求为7.3万亿美元。其间,公共政策和大规模融资将是能源领域面临的两大挑战。
这是6月20日,国际能源署和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世界能源投资展望”中国发布会上透露出的信息。
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无疑是影响全球能源格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亚洲能源需求的逐渐增多、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在欧洲的扩展,使得全球能源投资在过去十年间有快速增长。但是从2011年,这一趋势开始放缓,近两年能源投资更是鲜有增长。
“除了中国以外,很多亚洲国家电力投资时非常薄弱的。与此同时,由于成本下降和补贴的减少,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都开始下降。”
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Birol在发布会上解释说。
据介绍,目前经合组织(OECD)国家能源需求在不断上升,但电站、油气田等基础设施大多到退役的时候。因此,国家能源署预计,从今年到2035年,全球在能源供应方面的投资需要达到40万亿美元,其中41%的投资用于满足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而剩下的投资则用于替代退役基础设施。此外,全球要实现温控目标,还需要在能效方面投资约8万亿美元。
从地域看,近三分之二的能源供应投资将发生在新兴经济体,投资重点区域会从中国向亚洲其他部分、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展。在能效投资中,欧盟、北美和中国累计投资将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能效投资将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2014年至2035年,中国累计能源供应投资需求为5.7万亿美元,能效投资需求为1.6万亿美元。
Fatih-Birol认为,全球能源投资的决策日益受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影响,而不是由竞争性市场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未来石油供应将更加依赖于对本国资源采取更加严格限制政策的国家。电力部门也越来越受行政信号影响,投资回报率也受到政府调控。投资回报率是目前能源领域投资的最大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吸引私人投资者,政府就需要努力减少政治和监管上的不确定性。
而提高能源投资效率的问题在中国似乎显得更为迫切。“中国能源投资很足额,国家补贴也很足额,但是效率比较低,如何提高效率是今后投资需注意的最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侯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副主任邹骥认为,在一些重要的能源部门,特别是能源供给部门,公共资金、公共部门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私人投资者以什么方式介入,怎么和公共资金结合,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可能都需要做新的探索。在操作层面、实践层面,还需要很多的主体、利益相关者在实践当中摸索具体的融资方式、具体的商业模式,最终来实现这样的投资需求。政府可能要和企业、社会各界互动,要紧密的配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