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乌烟瘴气”“呛得捂鼻子”……谈及往年麦收期间焚烧秸秆情况,基层干部群众期盼,一定要把秸秆禁烧做好。太和县农委主任张晓飞告诉记者,焚烧秸秆时出行都困难,走路捂鼻子都呛人,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火灾、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今年“三夏”期间,记者在小麦主产区安徽部分地区采访发现,与往年焚烧秸秆严重污染环境不同的是,今年各地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秸秆禁烧工作,以此倒逼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出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的多条路子。 记者了解到,根据要求,安徽省今年将安排15.6亿元秸秆禁烧奖补资金,发放到各市政府和省级国有农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促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其中粉碎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这里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60%,麦茬高度保持在10厘米以下,这样不仅保持了土壤营养成分,也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砀山县官庄坝镇党委书记尉成辉说。 据尉成辉介绍,安徽省各级财政都大力支持秸秆粉碎还田,对于小麦秸秆的还田补贴大致有三种情况:直接粉碎还田一亩补贴20元;每建一个沼气池补贴100元;种植食用菌一亩补30元。此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明确对秸秆还田机械施行敞开补贴。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在小麦主产区皖北地区的田间地头看见,这里不仅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而且与往年一片火海、烟雾缭绕不同,金黄色的麦秸秆被粉碎成一截一截,洒落在田里,等待着夏种的到来。“今年的麦秸秆化作肥料更护田。”一些农户打趣道。 秸秆打捆这种商品化收集的利用方式,无疑也让秸秆变“废”为“宝”。在宿州市的一处收割现场,记者见到麦田里三五成群的打捆机从田间飞驰而过,成捆的麦秸秆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地里。望着打捆机,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农户们纷纷点头赞许,这让麦秸秆找到了新出路。 武升红是萧县王寨镇王寨村的一名打捆专业户。他购买的打捆机价格约20万元,财政补贴了6万多元。以现在一天打捆的秸秆量计算,每天收入大概为5000元,预计成本一年就能挣回来。他免费帮农户将秸秆打捆收走,集中卖到当地的储草厂,草厂集中收购打捆的秸秆,并进行二次打包,然后销售到造纸厂、发电厂,也能当做饲料卖给养殖户。 记者采访发现,作为燃料实现产业化增值,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大途径。在萧县一家新能源公司里,成堆的秸秆堆放在仓库,等待变成能燃烧和做饲料用的压缩小炭块即秸秆煤。这家公司负责人表示,别看这小炭块儿体积小,用途却很广泛,用水泡一泡就能当饲料喂养牛羊,也可以用来烧锅炉、烧砖窑,几乎“零”排放,比较环保。 据这家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特意购买了2台打捆机去田间地头,收集麦秸秆作为压炭块的原料,也有一些打捆户将秸秆集中打包送过来。记者看到,在这家公司的储草仓库里,草垛高耸,原料充足。今年夏收以来,该公司已收集了30多万斤秸秆。 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表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众望所归的,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给许多农户收集秸秆带来额外的劳动量;储草厂的位置偏远,打捆户成本增加让不少人放弃收购等,有待在实践中逐步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