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6月11日),河南本土最大券商中原证券正式启动H股招股。由于公司名称与香港一家本地公司(香港中原集团旗下证券业务)“撞车”,中原证券不得不放弃该名,在香港以“中州证券”开展活动。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原证券此次招股价仅相当于2014年公司预测市净率的0.95-1.12倍,不仅远低于A股同类上市券商2.5倍左右的估值水平,也低于3家已在H股上市的内地券商估值,“定价实在不高”。
压低发行价、更换名称,作为中原经济区唯一的法人证券公司,中原证券为赴港上市为何如此拼命?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中原证券为缓解“钱紧”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即使顺利发行,参考H股发行终价普遍较低的历史经验,且有银河证券破发在先,以中原的规模,或难逃IPO折价命运。
身肩“重任” 多次发债“筹钱”
近年来,中原证券现金流一直为负。为缓解“钱紧”,今年多次发债融资。
招股书显示,2011年,公司经营现金流为负11.17亿元。2013年,为负9.71亿元。2014年的前4个月里,中原证券接连发债融资。2014年1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融9亿元,利率6.65%;2014年4月25日,又发行15亿元公司债,利率6.2%。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充运营资金。
另外,据了解,中原证券自2010年取得主办券商资格开始,大力发展新三板业务。到目前为止,在大连、沈阳、成都、长春、哈尔滨、上海、合肥、兰州、苏州、郑州等高新园区联系和储备了50至60单项目。
强大的业务体量,对中原证券的资本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也使得中原证券上市融资需求更加强烈。
而对于中原证券来说,昔日股东“辉煌”不再,或许也是其千方百计上市融资的原因之一。
根据招股书的介绍,中原证券2002年由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提议组建。初时注册资本10.33亿元,2008年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至20.33亿元。公司为国有控股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是河南投资集团,占股33%。其他股东渤海基金、安钢集团、中平能化、安阳经开、神火集团、河南金龙、鹤壁建投等15位股东占比40%左右。此外,全国社保基金也有2.273%的股份,H股股东占股22.727%。
记者注意到,其第一股东河南投资集团,为河南省政府国有独资公司;第二大股东渤海基金,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筹建;而其他包括安钢集团、神火集团等在内的钢铁能源国企股东,如今“日子”却不再好过。“煤炭企业黄金10年不复,自身已接连亏损,又怎会有钱对中原证券增资控股?”业内人士谈到。
当然,作为河南唯一一家法人券商,中原证券的上市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缺钱”那么简单,它还背负着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中原崛起的重任。
早在2012年10月25日,河南省郑州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推进大会时,就毫不吝啬地给了中原证券105万元上市奖励补助资金,随着中原证券上市工作一步步推进,河南省政府更是要求省金融办、国资委、发改委和省工商、税务等部门抓紧做好有关工作,为中原证券香港上市提供高效服务。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河南省还计划以省财政和中原证券为主要投资主体,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参股,筹备设立河南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争取年底前开业运行。中原证券也将此计划写入相关报告。
“中原证券作为一家区域性券商,规模还是小,发展缓慢,网点也主要布置在河南省内。与全国性券商相比,其业务扩展、产品开发、客户群体等方面都较弱。”一位金融圈人士分析,“河南要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作为服务实业的金融支持,中原证券无疑将是金控平台,但前提是资本金充足。而中原证券只有通过上市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做大做强自身规模。”
承销实力倒数 本地企业“嫌弃”
而如此重任,中原证券能否担当,似乎还要打个问号。地方性券商,一个重要的业务就是为本地上市企业“保驾护航”,充当保荐机构。但作为河南省内最大券商公司,中原证券在这方面的成绩却乏善可陈。
数据显示,目前河南60多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新三板,没有一家公司是通过中原证券挂牌。而排队上市的企业中,有25家企业注册地在河南,仅有3家选择中原证券作为保荐券商,占比不到两成。“以A股目前发行速度看,这几家承销收入想要入账,估计要在两年后。”有投行人士表示。
这或许与中原证券本身承销实力等因素有关,但较之附近省份规模相当的券商,也不得不让人感慨。以其邻省安徽为例,安徽有一家证券公司叫国元证券,规模大小与中原证券相似。根据统计,注册地在安徽的拟上市公司有33家,有13家选择了省内的券商国元证券为保荐券商,占比近4成。
实际上,根据中原证券官网的资料,自2004年至今,中原证券仅保荐1家河南公司在A股上市;全国范围看,共承销了3单IPO项目。这个数量,在所有券商中排名倒数。这3单项目分别是远东传动(许昌)、科林环保(江苏)、仟源制药(山西),上市日期分别为2010年5月、2010年10月、2011年8月。同花顺数据显示,这3单项目给中原证券带来承销费用8047.3万元,实际募资20.6亿元。同样从2004年起算,到目前为止,国元证券承销了IPO项目25单,获得承销保荐费用6.9亿元,实际募资126亿元。两家“邻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相比,业绩差距较大。
不过,公司新三板业务发展成绩较为突出。中原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公司共完成13家新三板推荐挂牌项目,竞争优势明显,远远超过其全国30多名的排名。其中,2012年推荐9家,并列全行业第一。但因为新三板挂牌推荐费本身“少的可怜”,每单仅150万元,并未能构成中原证券明显的盈利点。
参照成熟市场经验,“做市商”和资产管理是券商两大增量“杀手级业务”。业内预计,新三板的扩容及随后的做市商制度将明显改善券商收入结构,成为其重要盈利来源,但对券商的盈利贡献尚需要时间积累,“短期来看,中原证券投行业务竞争力仍较差,风险不容忽视。”
或难逃折价命运
尽管存在各种风险,但根据目前市场认购数量,中原证券顺利发行或已进入倒计时。此次IPO每股2.51-3.14港元,每手1000股,共发5.981亿股,总融资额约15.01亿-18.78亿港元。没有特殊情况,这家总部位于内陆河南省的券商,将成为第四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券商、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区域性券商。
此前,在港上市的内地券商股多为大型券商。分别是2011年9月上市的中信证券、2012年4月上市的海通证券、2013年5月上市的中国银河以及2010年7月登陆港交所的国泰君安离岸子公司国君国际。
“中信、海通、银河体量大,是‘国家队’,比如去年5月登陆港交所的银河是作为中国最大股权投资基金旗下的一家券商,尤其是将来可能会成为汇金整合平台的概念,对境外投资者还是有一定吸引力。”专家指出。
但从估值看,除了海通证券H股及中信证券H股估值尚可外,其他两家内地券商股估值并不理想。以国君国际为例,最终发行价定为每股4.3港元,市盈率24倍,募集资金19.39亿港元,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市值几年来也一直缩水。中国银河去年5月登陆港交所时,仅将发行价定为每股5.3港元,市盈率为17.7倍,共募集83亿港元。这一年,中国银河股票价格在发行价下方震荡运行成了常态。6月11日当天,收盘报5.130港元。目前,沪深两市券商平均市盈率为32.9倍。
单以最终发行定价分析,今年5月22日在香港上市的银河证券以接近其招股价区间5.28-5.43港元的下限5.3港元定价,而去年完成H股发行的海通证券发行价为每股10.6港元,更早在2011年上市的中信证券发行价为每股13.30港元,均接近询价区间下限。“H股估值普遍低于A股,所以大部分国内企业都倾向于在A股上市,中原证券无论在规模还是经营指标上并不占优,最终一定是有相对折价的。”分析人士认为。至于最终折价多少,多位市场人士猜测或为2.60港元左右。
不过,随着“沪港通”渐行渐近,中原证券想的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海外融资平台,大力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提升杠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