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千年 薪火相传
2014-06-13   作者:张甘霖/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大树菠萝,青花作品
景德镇
景德镇手工作坊制瓷技艺,晾坯
景德镇瓷窑
做陶工序
创意陶瓷作品
秋风掠影,粉彩作品,124cm×61cm,2012年
    2014年6月14日,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落户景德镇。届时景德镇将展示120余件近十年来考古发掘的御窑珍品和釉下青花、釉上彩绘、釉里红、颜色釉等不同工艺;组织参观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南麓和北麓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景德镇在中国及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共计770处。如今的景德镇也在不断发掘创意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散发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名扬世界的“China”

    China即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英语中“中国”之意。中国自汉唐以来对外贸易输出大量瓷器,人们对中国陶瓷的精湛工艺以及它所表达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赞不绝口,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创造出这样美丽的人间瑰宝,后来就索性将来自中国的陶瓷也称作中国。还有一种说法,在瓷都景德镇最为流行: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青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昌南镇原名新平镇,始建于汉代。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从东晋至唐初300多年间,昌南镇陶器生产已进入瓷器阶段,有青瓷、白瓷、彩瓷等品种,并各成系统。《景德镇陶录》记载:“唐代昌南镇已有陶窑、霍窑制瓷贡于京都,昌南镇瓷名满天下。”宋代景德镇陶窑有300余座。至今发现宋代古窑址5万平方米。《江西通志》记载,宋景德年间(1004-1007),皇帝真宗赵恒命陶阳镇的瓷工烧造御用瓷器,底款书有“景德年制”字样,并畅销国内外,四面八方都有人仿效,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
    元青花的出现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关键。自此,景德镇瓷业在中国成为一枝独秀。元青花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虽然其他地区如云南也曾烧造青花。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属于釉下彩装饰工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通常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原本在坯体上呈现黑色的钴料纹样,在高温下会呈现出鲜艳的蓝色,与白地形成白底蓝花的美丽纹饰。这种蓝色的独特魅力在于钴料依赖于当时进口的苏麻离青,烧制后呈现出带有黑色斑点、具有宝石般的特殊蓝色。元青花瓷胎配方是二元配方或三元配方,青花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据说来自伊朗卡尚等地区,这种进口料特征是低锰高铁,因此烧成后青花色泽一般比较浓艳青翠,料浓处可以看到金属结晶斑,呈铁锈色,凹凸明显,通常被称为铁锈斑。
    明代御器厂是专门为明代皇室烧制宫廷御用陶瓷器的场所,地点设置在饶州府浮梁县治下的景德镇(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城中的珠山之上。明代御器厂自洪武二年开始一直到明万历年共200余年,烧制出大量美轮美奂的瓷器,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晚清。1640年,英国康沃尔郡的作家曼迪·彼得拥有的一份有关中国陶瓷的第一手资料上写着“中国瓷器可以装饰任何一座房子”,可见中国陶瓷在当时的欧洲大受欢迎,其贸易额节节攀升。当时欧洲流行洛可可艺术,其倡导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外销瓷所展现的优雅精致的特性是相通的,欧洲流行的“中国风格”为景德镇瓷器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基础。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贸易平衡被打破,中国陶瓷大量出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成就景德镇瓷器的高岭土和瓷窑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有一高梁山,出硬米土,其性坚硬。高梁山即高岭,位于景德镇东北60公里的浮梁县瑶里乡东埠,周围山峦起伏,盛产瓷土。这种瓷土称为“高岭土”,是制造瓷器坯料的主要原料。高岭山出土的瓷土,是烧制质瓷的理想原料。高岭石一般呈白色,或略带浅黄、浅蓝色,是各种结晶岩如花岗岩等破坏后的产物,以洁白、细腻、耐火度强而著称。清代时,外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洪绪)到景德镇考察,两次写信给罗马教廷介绍高岭土与制瓷工艺。接着,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高岭”翻译为“Kaolin”。从此凡与高岭山所产性质相同的瓷土,统称为高岭土。这样高岭土就成了世界性的名称。
    瓷器烧造是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烧造过程又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总体水平。最早的瓷窑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由早期竖穴式陶窑发展而来。因外表状如馒头而称为“馒头窑”。馒头窑窑室较小,各部分受热相对均匀,但因窑壁较厚,不利于快速冷却。大约战国时期,南方出现了一种新的瓷窑,称为龙窑。龙窑通常都有数十米长,窑身即相当于一根长长的烟囱,因此抽力很大,窑内升温和降温都很快,但是也正因为窑体过长,窑内温差也较大。宋代时,人们将馒头窑和龙窑结合在一起,将龙窑窑体分割成一个个依次相通的馒头窑,称为阶级窑。
   明末清初,瓷都景德镇出现了一种新的窑型,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是在阶级窑基础上改进形成的。镇窑形似鸡蛋,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窑顶在窑头处呈弧形,往后逐渐下降。窑底则由窑头往后逐渐向上倾斜,窑尾设烟囱。镇窑结构合理,窑温较高,密封性好。它的空间也较大,通常一次可烧造10吨左右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结构最先进的瓷窑。
    千百年来,景德镇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创烧出极具地方特色“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成为世界瞩目的瓷都。其伟大功绩的取得,自然源于景德镇拥有一整套十分完备的手工制瓷产销体系。其中有白土行、窑柴行、坯房、柴窑、红店、茭草行、匣厂、瓷行与瓷庄以及车盘店、模利店、坯刀店、毛笔店、颜料店、船行与船帮等各种辅助行业。并且,在这些行业之中还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为瓷工们所能接受的产销习俗与生活习惯,而这些产销习俗和生活习惯,实际上是以血缘、地缘或业缘为纽带的维护行业产销秩序的习惯法及民间礼俗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颜色釉、瓷板制作与艺术圣都

    老鸦滩号称“瓷板第一村”,位于景德镇里村后街南1公里。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瓷板作坊。在这些瓷板作坊里有压坯、踩坯、刨坯、吹釉、满窑流程,所有的工序基本都是在一个作坊里完成。这里除了盛产白瓷板,还有一些专门制作特艺瓷的作坊。据了解,在这里做陶瓷生意的作坊有70多家,仅白瓷板作坊就有50多家。很多年前,有一位刘姓都昌人来老鸦滩做白瓷板生意发财了,就带着许多人一起做白瓷板生意,随着做瓷板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好,老鸦滩的白瓷板也越来越有名气。原来早年景德镇的白瓷板生产技术是国营企业的商业机密,并不对外传授。后来这家国营瓷厂解体了,掌握瓷板生产技术的工人出来单干,技术才得以交流传承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私人瓷板作坊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和市场认可。可以说,如今老鸦滩白瓷板的生产技术和规模都超过了原先的水平,科技的发展功不可没,比如原来烧制用的是煤窑,现在用的是梭式窑。而从原料方面,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便利,全国优秀的陶瓷原料都能运到这里。瓷板质量也越来越好,能够做出4米长的大瓷板。
    颜色釉是瓷釉的一个种类,在瓷器基础釉料当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钴等氧化金属着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就会呈现出青、褐、红、蓝等某种色泽。颜色釉分高温、中温、低温;还可分为纯色釉、结晶釉、花色釉、纹片釉。现代很多瓷艺人已经直接用颜色釉在陶瓷上表达画面,生成不同的视觉效果。综合装饰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陶瓷界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借用于现代造型形态,手法上将各种传统的釉下或釉上的装饰方式杂糅于陶瓷作品当中,这更符合于陶瓷艺术的本体语言诉求,也是当代陶瓷装饰表现突出的方式。
    “景漂”是大多数景德镇外来艺术家的统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在景德镇工作和职业创作。景德镇是没有围墙的城,进来的人出去的人,像拉场大幕,过客把城门塞得满满当当。但更多的人选择在城中独守平静的生活。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对一辈子都在景德镇的大艺术家姚永康钦佩地说:“你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景德镇的不动。”
    作陶的人,只追求作品呈现效果的艺术家,他们像头老黄牛一样,无法安于享乐,不停地战斗和耕耘。景德镇在此刻,却成为一个感性的驿站。不管你是想来漂一把体验人生,还是想做点陶艺作为换回各种物质的筹码,景德镇绝对是最佳之所。每年的暑期,生活在景德镇的东道主,反而成为最忙碌的人。昔日的老师同学校友,只要还心存一线陶艺的,都会在景德镇这个大Party上相遇,画瓷的画瓷,雕塑的雕塑,再不济选些瓷器做礼品也很有意思。

    创意陶瓷与生活之源

    景德镇丰富的资源与精湛的传统技艺,为其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短短的近几年时间,在这块千年制瓷的土地上就先后出现了三宝陶瓷村、乐天陶社、雕塑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实践案例。它们各个都仰赖于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与传统文化,同时又坚持着各自的运营方法与特点。它们的存在对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积少成多的经验与思考,是连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更是传承陶瓷文化的最好契机。
    乐天陶社1985年成立于香港,是一个以陶艺教育和陶艺推广为目的的陶瓷艺术交流中心,社长郑祎女士于2005年在景德镇雕塑瓷厂成立景德镇乐天陶社。陶社由国际知名陶艺家安田猛先生领导,基础设施包括空调工作室、实验工厂、画廊、商店、咖啡馆和艺术家住所。乐天陶社在致力于陶瓷文化推广的同时,还面向儿童和成人教授陶艺课程,并有不定期的艺术展览会,为世界各地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及艺术交流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天陶社非常注重对青年一代陶瓷创意的培养,每周五都会有国外艺术家主持的艺术讲座,而每逢周末与节假日所举办的陶瓷创意集市更广受陶艺学生、青年教师及各类陶瓷爱好者的喜爱。如今,乐天陶社在景德镇已经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陶瓷创意文化产业范畴自成一派。
    三宝陶艺村是一片老式农宅和陶瓷作坊组成的特色旅游、文化机构,位于景德镇城东南十余里的三宝蓬,由旅加著名陶艺家李见深教授于1995年创建,是一个集陶瓷艺术研讨、交流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场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窗口之一。早在10多年前,创意文化产业在景德镇尚未成熟之时,三宝陶艺村就率先响应国家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号召,在景德镇开始了它传承陶瓷文化、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之路。三宝陶艺村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为主体概念,分工明确,具有系统性的经营模式。其内设景德镇三宝陶艺研修院、艺术研究院、世外桃源餐厅等部门,以供来访游客进行陶艺创作、创作交流、旅游、观光等。
    三宝陶艺村是一个诗性之地,一个延续着千年制瓷工艺的村落,青山绿水,鸟鸣竹香,入梦其中,采菊东来。正是这样的东方意象之所处,今借陶瓷这一跨越长空之媒介,汇聚寰宇四海之艺术家来畅谈表述陶瓷文化传承,其意义颇为深远。这种相遇其实是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交融,融聚民族与地域,呈现生命与价值。
    学者方李莉提出,现在人们常常听到的“景漂”,是许多毕业于各地美术学院的年轻学生们、艺术家们来到景德镇,在这里开设艺术和设计工作室,寻找着自己新的梦想。景德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古都,但今天它却以一种年轻的充满着新的生机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因为哪里有年青人哪里就有新的希望、新的生命力。而景德镇的希望和生命力又来自哪里呢?

本版稿件主要由北京华年喜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
策划执行:王琳 张芸
wenhuayishu_jjck@sina.com  010-65592068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瓷都王朝的黯然背影和转轨之路 2013-08-27
· 没有了瓷土,瓷都还有没有未来 2011-05-25
· 瓷都:意像、历史与现实 2011-05-25
· “低调”的瓷都 2010-08-11
· 景德镇利用瓷都品牌力争产值超百亿元 2007-03-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