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资产负债化解企业债务
2014-05-29   作者:张茉楠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相比其他部门,中国企业的债务风险更为复杂且棘手,但“去杠杆”又不能过于激烈,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杠杆”就变得尤为重要。
  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无论是金融部门还是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都有较大幅度上升。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债务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大。一是企业债务的绝对规模远高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二是过去5年企业债务的扩张速度也远高于地方政府债务增速。2008年至2012年,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上升至125%,年均上升约6个百分点;而地方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从17.7%上升至24.5%,年均上升约1.36个百分点,非金融部门企业债务占比增速大约是地方政府的4.4倍。
  IMF测算显示,2005年至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这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样,根据标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预计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持债规模将为13.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3.7万亿美元。各类研究统计口径不一,结论却相近似。
  相对其他部门的债务风险,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风险更不可控。从还款资金来源看,企业偿债资金不稳定,资金来源主要局限在收入增长产生的盈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借新还旧等三方面。而在企业债务高企、盈利恶化、股市低迷的背景下,这些资金来源均受到较大制约。而地方政府的偿债资金来源基本有保障、可持续。因为政府可利用的资源多,除财政收入外,地方政府还拥有大量土地、国有企业、自然资源等可变现资产,形成了偿债资金相对稳定的来源。另外,地方政府负债形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可以形成未来的生产力,增加政府的收益和财政收入。但反观部分企业和行业形成的是产能过剩,甚至出现全行业的绝对产能过剩,很大一部分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处置企业债务风险更加复杂而棘手。
  从国际经验看,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实现资产负债腾挪是重要途径。第一条途径,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使企业恢复到健康的资产负债率水平。通过留存利润、权益融资、私募基金、股权转让等方式补充企业资本金。
  第二条途径,通过注资与重组,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建议国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比照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对暂时有债务困难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投资和组织增信,出资比例不超过20%、在董事会有特别表决权,在企业经营改善、摆脱债务困境后再市场化退出。此举不仅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债务难关,同时可将部分存量资金(如社保、养老)盘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第三条途径是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并购和重组化解部分债务风险。特别需要抑制地方政府竞争性投资,激发民间资本市场活力,进而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微博、微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中国建筑资产负债率逼近监管红线 2014-05-27
· 债务危机不是中国的宿命 2014-05-26
· 资产负债居高不下 上市房企5月拿地锐减土地市场降温 2014-05-21
· 截至10月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年内发行破2.5万亿 2013-11-05
· 10券商获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主承资格 2012-11-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