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群众针对环保部门“不作为”的质疑越来越多: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达1000多部,环保部门是拥有立法“尚方宝剑”最多的部门之一,然而,环保治理效果却差强人意。《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广东、江苏、等地发现,部分环保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的背后,是环保部门审批权力过大,几乎不受监管,因此,有选择地对不合格环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利用职权寻租。 | |
|
“明哲保身的多 坚持原则的少” 环保部门在解释自身为何难有作为时,往往归因于“不敢作为”。一些环保官员说,政府强势,环保弱势,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缺乏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地方政府干预环保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一介入,一些环保部门立马丢掉原则和操守。“不敢作为”的背后,多数是“不愿作为”。
…【全文】 | |
| |
|
精彩阅读 |
“不作为乱作为
利字当头两种病”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基层环保人员“一边不作为,一边乱作为”,这种行为最让群众寒心。群众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环境问题,部分环保干部装聋作哑、懒懒散散;然而,对于企业老板的“糖衣炮弹”,却又“挺身而出”,胆大妄为,敢破底线。 |
“权力大没人管 不贪白不贪” 不仅仅是造假上市频现,监管乏力还导致内幕交易横行。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近几年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报涉嫌内幕交易的线索450多起,实际立案的只有100多起,最后查处的仅十几起。 |
严格透明是加州水污染防治关键 童卫星认为,加州防治水污染值得借鉴的另一个方面是案件处理公开透明。美国从联邦一级到州一级的立法都要求政府公开治理污染案件中的所有文件和资料,民众有知情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要求调阅与案件有关的档案和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