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着手 构建中长期稳增长机制
新阶段宏观调控观察之三
2014-04-30   作者:张茉楠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跳出周期看结构,跳出短期看长期”。以强化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管制、推动结构调整为主线,从供给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这是新一届政府经济治理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宏观调控无论做何种创新式的政策组合,客观上都需要以改革为动力,以长期内生增长为依托,协同推进。一般来讲,经济增长有两种机制在发挥作用,即微观增加供给的增长机制和宏观扩大需求的增长机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增长中枢下移,经济增长低于趋势增长率将成为“新常态”,各国政府的普遍思路是如何扩大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也即经济学中常说的“需求管理”。
  然而实践证明,依赖于财政扩张和货币刺激的“需求管理”政策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但后遗症却越来越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让短期需求政策的刺激效果同样难以持久。一方面,自2011年起,经济增长逐季下台阶,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2011年一季度开始连续12个季度经济增速下行,标志着中国进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1997年至2001年为第一个“调整型增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七上八下”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等宏观经济失衡问题面前,总量型需求政策的适用性已大为降低,特别是未来五年,中国要迎接的挑战,要克服的困难将会更大。由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三大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资本)红利正在减少,整体经济生产要素成本趋势性上升,资本回报率趋势性下降,中国经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而财政货币扩张则更多地表现出了全社会总体负债水平的升高。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就更应着眼于提供长期有效供给,通过供给端的改革,清除生产要素配置和供给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同步,为中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因此,这就要求在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需求管理的基础上,必须更加偏重中长期、结构性的供给管理。要以“放松政府管制,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为主线,构建长期内生增长的稳定机制,在破旧立新过程中恢复和增强经济自身弹性,突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瓶颈。
  2013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并未采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是做到调控“不刺激”,改革“不松劲”,让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能带来改革红利的改革率先进行。宏观政策“寓长期改革于短期增长之中”,财政积极“做减法”,重视微观主体的税收激励,通过对中小企业减免税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盘活财政金融存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逐步转变政府主导和资本密集程度高的投资模式,放松政府管制和直接干预,将稳增长着力点转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特别是坚持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通过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体制在更高水平上与国际规则接轨,获得新一轮的开放红利,无不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治理理念具有“着眼于当下,布局于未来”的鲜明特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寓结构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 2014-04-28
· 让社会资本成为稳增长经济政策主线 2014-04-25
· 国务院:把投资作为稳增长关键 2014-04-17
· 稳增长动力在于深化改革 2014-04-17
· 经济稳增长需要 “新的调控经验” 2014-04-1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