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4-04-25   作者:记者 席敏 刘良恒 叶前 济南/长沙 广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像是在水面上的浮萍” 2.“看不到日出日落” 3.“干10年20年一个样” 4.新型城镇化应助力新蓝领扎根

  孙茂在武汉工作了近10年,干过保安、快递和超市销售。即便如此,对他来说,稳定的城市生活仍然太奢侈。孙茂说,自己“像是水面上的浮萍,很容易遭受风吹雨淋”。
  在各个城市里,孙茂这样的年轻化的就业群体,被称作城市“新蓝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服务业繁荣发展,他们游走在城市的各个服务行业,提供家政、快递、维修、美容、保险经纪等生活服务;有别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远离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有一技之长,能解决城市生活各种现实需求;他们年轻有活力,热爱城市生活,同时又期望改变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身份。
  然而,由于面临社会保障缺乏,劳务权益保障不足,职业培养渠道不畅等现实困境,无法融入城市成为这些城市“新蓝领”最大的困扰。他们,是城市里的“边缘人”。

  “像是水面上的浮萍”

  对于大多数户籍并不在城市的“新蓝领”来说,匹敌白领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像白领那样享受城市生活。因缺乏社会保障,他们总感觉自己是城市里的“漂一族”。
  28岁的梁广鹏管理学本科毕业,是一个酷爱倒腾电子消费品的“发烧友”,在一家企业做了白领后,5年前投身广州百脑汇一家电脑维修部,变身城市“新蓝领”。3年前,他跳槽到一家专业的苹果设备维修部。
  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仅百脑汇这个专业市场,这两年兴起的类似的店铺就有几百家,全广州估计有几千家之多。一般情况下月入7000元,加班多的时候月入上万元,还有大约5000元的年终奖。
  在外界看来,城市“新蓝领”是一个普遍收入价高的群体。以育婴师为例,一个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育婴师月薪一般在6000元左右,甚至逾万元。今年2月,济南举办的一场“月嫂育婴师”拍卖活动上,8位月嫂和育婴师的单月服务权被雇主家庭以最高15500元、最低5200元拍下。在快递、小儿推拿、汽车美容等行业,城市“新蓝领”的月收入也普遍高于普通上班族。
  收入高了,消费水平自然水涨船高。“90后”唐小霞在深圳一家手机商城做销售及手机装机服务。去年9月,她用按揭贷款买了一辆通用凯越轿车,首付3万多元,月供约1400元。她说:“买房子太难,有车能够大大提高在城市生活的品质。”
  根据天猫商城的调查,城市“新蓝领”是与城市白领消费能力相当的群体,而且都是品牌店的主力消费群。在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新蓝领”特别IT新民工的消费需求更旺。他们集中在22至28岁,月收入在4000至8000元之间。
  尽管收入高于一般打工者的城市“新蓝领”被视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但因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不能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地位,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青岛一家快递公司快递员张凯说,他拼死拼活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老婆没有工作。公司不给买社保,自己每月大约要花600元买社保,小孩上幼儿园每月开销700元,看病住院买衣服喝牛奶每月要1500元左右。一家六口人现在住父母40平方米房子内,一直想买房,首付够了,但怕还不起贷。
  湖南籍广州出租车司机刘良乐说,因为很难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女儿从小就在湖南石门县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十多年来一家人一直聚少离多。作为广州的纳税人,最希望女儿能有机会在广州公立学校上高中,甚至参加高考,享受广州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针对“新蓝领”的调查显示,“新蓝领”群体大多来自农村,父母为农村户口的比例约为40.5%和46.75%。在京沪津工作的“新蓝领”中超过7成的人想在工作城市扎根,山东、广东、辽宁等省份接近6成的人想在工作城市扎根。
  从事消费社会学研究的中山大学社会学管理学双聘教授王宁认为,与传统产业工人不同,“新蓝领”阶层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为了攒钱回家,也不只是为了生存,他们渴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又遭遇着落户、社保养老等“拦路虎”,消费成为他们获得自我认可和拉近与城里人距离的一种方式。

  “看不到日出日落”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新蓝领”在他们梦想扎根的城市付出了更多的汗水。然而,高强度的劳动没有缓解“新蓝领”的生活压力,由于工作单位往往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每天中午12点开工,晚上11点半收工。客人多时还要加班,基本上每天都要服务五六个客人。有时候手都按麻了,来了客人还是要‘上钟’,手上茧子结了一层又一层。”在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一家足浴店里,足疗技师李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干我们这行的,从来看不到日出日落。真羡慕白领和公务员能朝九晚五啊。”
  李维说,2009年,她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足浴业,由于技术不错,回头客较多,近两年月工资都接近4000元,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都没有。
  在距离李维生活的城市1200公里外的山东济南,育婴师张红的生活同样疲惫而飘摇。
  5年前,张红从工作了7年的一所私立学校辞职。先是在山东一家家政公司工作了两年,在济南一所家政学校培训拿到育婴师资格证后,正式成为一名育婴师。
  因技术过硬和态度不错,张红有接不完的订单。即将生育小孩的家庭往往提前预约,这使得她一年到头都处于有活干的状态。张红一般在每个客户家里能上两个月班,最长的达到9个月,工作地点在山东省内各个城市不断变换,流动性很大。工作26天后集中休息的4天时间里,她才可以回淄博老家看看孩子。
  根据育婴师的工作特点和雇主的要求,工作时间内张红每天都和雇主家庭吃住在一起。负责产妇的饮食和照顾婴儿是育婴师的工作范围,但事实上常有雇主要求张红做更多的事情,如为雇主全家人洗衣做饭,帮助跑腿办事等。张红时常为超负荷工作感到疲累。
  由于和家政公司是一种挂靠关系,雇主也是与家政公司签署合同,包括张红在内的不少家政人员都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她们不得不自讨费用在老家购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参保新农合。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部分行业的城市“新蓝领”劳动强度较大,而且面临社会保障缺乏的问题。一些从事家政、汽车美容、保险经纪等工作的城市“新蓝领”说,工作单位没有或未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情况已成为他们无法承受之重。和张红一样,他们不得不自掏腰包在老家购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或参加新农合。
  赶集网和北京大学媒介与市场研究中心一项针对36个城市的58681份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新蓝领”一周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调查还显示,在“新蓝领”人群中,与雇主签订劳动或劳务合同的人群比例不到一半,有57.33%的“新蓝领”没有与雇主签署相应的劳动合同,这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干10年20年一个样”

  很多“新蓝领”进城不只为了生存,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换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谈到自己的职业前景时,一些“新蓝领”戏称“一眼万年”,定格在入职之初的岗位上。
  2004年专科毕业的河南小伙子左万景南下珠海,做过快递员、流水线式货仓管理员,后进入一家打印耗材公司,成为“IT新民工”。他说,受限于专科学历和岗位的“天花板”,一直难有加薪提职的机会。
  2010年,他参与了广东省团委与北京大学联合组织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继续教育的“圆梦计划”,成功被北大网络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如今,他已转岗晋升人事部经理,收入也翻了番。
  然而,像左万景如此幸运的“新蓝领”凤毛麟角,类似的提升机会着实太少。左万景参与的这项官方关爱民生工程,同期仅100人被录取。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发现,城市“新蓝领”一般参加过系统性的培训,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且相关职业经验也比较丰富。如育婴师均参加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并有执业资格证书,汽车美容人员曾在大中专院校学过汽车修理等专业知识等。但能够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工作的“新蓝领”尚且很难获得上升通道,那些分散在仅几人、几十人的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工作的“IT新民工”则感觉“一工作就到了顶”。
  在广州中华广场电子城做手机软件服务的本地小伙子李志贤说,工作一做就是5年,除了工资涨了些,并没有其他变化。“有机会,当然想去手机公司做个工程师”。
  “吃青春饭”、“干活儿没啥激情”、“干10年20年一个样”……不少“新蓝领”都发出了类似的抱怨。怨声背后,是时常萦绕他们心头的对职业生涯的强烈无归宿感。
  已在广东、福建和山东从事了6年多育婴师工作的王荣说,虽然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为工作前景担忧。她说:“年龄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逐渐跟不上了。想从一线岗位上转为这一行的技术指导,但由于只有高中学历,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也找不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
  对于前途的失望,让“新蓝领”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下一代能改变城市“边缘人”的尴尬。长沙李文锁城锁具中级技师高道祥来自湖南安乡县农村,从事开锁业将近13年。他说:“公司派活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我每天就骑着这摩托车满城跑来跑去。10多年了,整天风里来雨里去,我决不让我儿子再干这行了。”
  部分受访的“新蓝领”表示,自己这一代人扎根城市的可能性不大了,希望自己能够给子女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摆脱父辈身份带来的种种限制,融入主流生活中去,不再做城市“边缘人”。
  专家指出,与白领、公务员甚至工矿企业的产业工人相比,“新蓝领”获取的资源更少,“往上爬”的通道更窄。一些“新蓝领”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在收入增长乏力、上升通道不畅、正向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工作心生厌倦,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分析称,当“新蓝领”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排斥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远看,这或将导致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

  新型城镇化应助力“新蓝领”扎根
    记者 刘良恒 席敏 叶前/长沙 济南 广州报道

  据市场机构预测,未来10年,新增的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新工人和新型农民的就业岗位将达到5000万个。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预计,由于随着新技术发展,还有一些现阶段预测不到的新岗位或将爆发式增长。这些岗位将集中出现在“新蓝领”阶层。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东、湖南、广东等地采访获悉,一些并未列入国家新职业名录的新兴职业正在兴起,如职业伴娘伴郎、智能设备软件和DIY服务工,小学低年级专业托管员等;一些过去相对小众或不受重视的职业,如今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加入,如育婴师等家政服务员、快递员、汽车美容师等。
  专家认为,为了让更多的城市“新蓝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扎根梦,亟须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调整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摆脱“边缘人”身份。
  人力资源专家陈天祥认为,我国现行就业体系过于侧重学历,招聘季也与校园学期时间高度吻合,导致这些在职场积累技能或通过非学校机构培训提升的“新蓝领”阶层在初次找工作或换工作过程中难以获得就业服务。推行的专业技术人才认证也倾向于国家机构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并多与学历挂钩,这使得数以千万计的在中小微企业供职的“新蓝领”阶层难获社会认可。
  湖南湘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铁平建议,鉴于“新蓝领”进行人力资本自我投资的能力偏弱,政府宜增加投入,加大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依托职业院校,围绕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新蓝领”再培训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拓展“新蓝领”发展空间。对一些灵活就业、自主接单或者条件允许的“新蓝领”,政府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指导,给予创业政策和资源支持。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的城镇化成为最核心要义。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工厂”,已经通过产业链和流水线培训了一大批技能型蓝领阶层。广东等地推行的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虽然“开了口子”,但仍然对“新蓝领”阶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学历的积分抵得上一般技术工人10年缴交社保加上做义工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教授刘昕认为,城市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学历论人口素质的传统观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未来接受高等教育却进入“新蓝领”职位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多,产业升级不能只靠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水平的技术产业工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城市管理者必须从现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排斥转变为提供公共服务留住他们。
  “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新蓝领’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医养老、困难救助等方面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让他们能安心地留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山东大学劳资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侯风云说。
  长期关注职业教育和城市“新蓝领”人群的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说,新型市民或未来的市民主体是他们,城市里一线劳动大军中的骨干也是他们,应该在合法用工等法律方面给予“新蓝领”充分的保障。
  还有专家呼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将城市“新蓝领”逐步纳入新市民范畴,改变“离土难离乡”的现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认为,“新蓝领”群体对发展机遇多和生活质量高的城市比较向往,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有较稳定收入,就地转换为新市民的难度较小。如果能在城市里留下,他们将成为推进科学城镇化的代表力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