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24日在介绍一季度外汇收支情况时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双向波动条件具备。未来我国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条件具备
管涛说,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小幅调整不应过度解读,汇率有涨有跌属于正常现象,应更多关注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升值态势,出现明显回调。与1月份首个交易日相比,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531个基点。与此同时,欧元、日元、英镑等对美元汇率则出现明显升值。
“第一,汇率波动实属正常;第二,双向波动条件具备;第三,汇率变化可以解释。”管涛用三句话回应近期人民币贬值走势。
他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外贸进出口比较低迷,一些信用违约事件开始暴露,外部则面临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加速退出,这都是分化汇率预期、推动资本流动波动的因素。特别是3月中旬人民币汇率波幅进一步扩大以来,对前期看涨人民币的套利交易形成挤出效应,并释放平仓购汇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出压力。
国际上通常用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已回落到国际认可的4%的合理标准内。2013年这一比重为2%。
管涛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具备宏观和微观的条件。宏观上,人民币汇率正趋向均衡合理水平。微观上,在实体经济活动带来的顺差减少同时,结售汇顺差继续增加,说明企业做多人民币、做空外币的顺周期财务运作加大了套利资金流入压力。
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低利率、宽流动性,使新兴经济体面临脱离本国基本面的资本流动冲击,我国也深受影响。
管涛指出,资本项目已超过经常项目成为近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市场供求已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人民币汇率走势越来越像股票和债券等资产价格变化,心理预期、价格重估等非流量、非交易因素都可能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他说。
跨境资金双向震荡将成常态
外汇局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402亿美元,相较于1月份的733亿美元和2月份的457亿美元,持续回落,但顺差格局未变。
“当前跨境资金净流入的格局还没有改变,但正出现积极变化。未来跨境资金双向震荡将是常态。”管涛说。
人民币汇率回调对跨境资金流动已产生明显影响。数据显示,当前企业持汇倾向增强,购汇意愿上升,远期购汇动机增强而结汇意愿减弱。
“这些变化都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也有一定承受能力。宏观来讲,这有利于外汇供求平衡,改善宏观调控。微观上,有利于企业部门减少货币错配,更好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管涛说。
他指出,尽管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但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在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思路,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满足新增需求,注意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但也要看到,现在国内和国际还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国际收支趋向均衡、人民币汇率接近合理均衡水平的背景下,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市场各方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理性看待,积极应对。”管涛说。
把汇率避险工具还原为风险管理手段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下,企业应如何管理汇率风险?
管涛说,在人民币汇率长期单边升值、波动较低的时候,企业主要是管理人民币升值风险,此次汇率波动后,一些企业因此承受压力。“这种波动给市场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说。
他指出,不同的交易策略产生的财务后果不同。如果衍生品交易基于实际贸易和投资背景,对冲风险的套保行为是帮助企业把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提前锁定收益或成本,近期汇率波动可能只是造成机会成本损失。但如果没有实需背景,只是追逐风险的投机行为,汇率出现反向调整后,就有可能承担实际损失。
管涛说,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加快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一是进一步丰富交易产品,增加交易主体,改进交易机制,拓展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增加市场流动性。二是坚持产品适销原则,维护公平交易,督促银行充分揭示衍生品交易风险。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意识,把汇率避险工具还原为风险管理手段而不是赚钱工具。四是进一步提高数据透明度,帮助市场主体更好识别和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