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夜间,28家排队上市企业预披露名单突然而至。在经历了3个月整改,以及出台了优先股、沪港通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后,还会否谈IPO色变?投资者在关注资金面的同时,更关注上市企业的质量和信用。
新股发行重启窗口再度打开
在相宜本草2012年10月25日预披露申报稿后,IPO预披露就陷入了停滞状态。尽管2013年底重启了新股发行,但预披露环节一直处于断档状态。
28家排队上市企业预披露名单公布,将IPO发审重启预期再次推至眼前。
证监会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首批发布的预披露28家企业名单中,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16家,占预披露总数的一半以上;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企业4家;拟在创业板上市企业8家。其中,8家企业变更上市地点由深市中小板转移至沪市主板。
按照募投项目资金使用量,16家主板企业共计拟募资87.47亿元,4家中小板企业9.78亿元,8家创业板企业29.77亿元。从单家规模看,拟发行规模最大的是中信证券保荐的金诚信矿业,募资上限9500万股,募集资金使用量20.2亿元。
“目前是年报补充高峰期,一部分企业未能及时补充经审计的2013年年报,故有一批企业将集中在下一个阶段预披露。”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这只是排队企业的冰山一角,预计未来还将有上百家企业披露信息。
二季度或有近50家企业上市
随着预披露企业陆续公布,第二轮新股上市的脚步越来越近。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表示,新股重启速度基本符合预期,预计在5月份可能正式重启。本次预披露的28家企业离正式发行仍需一段时间,因此信号意义更为明显。
截至4月17日,证监会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企业有606家,其中上交所165家,深交所中小板226家,深交所创业板215家。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中国A股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吴晓辉表示,按照注册制的安排,逾600家排队企业将在两年内逐步被市场消化。“考虑到发审会在二季度重启新股发行,按照正常的进度每月将有超过30只新股上市,仅二季度估计就有35-50家。”
这一发行速度和去年底首批上市的发行速度基本一致,大盘持续低位徘徊印证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在管清友看来,新股上市可能导致资金分流,大盘指数或被抑制,次新股热度有望上升。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用过于担忧,从预期看优先股、沪港通等政策陆续明朗,将引入增量资金对冲IPO“抽血”。
瑞银证券A股策略分析师陈李分析称,沪港通的制度安排为A股提供了25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金,这些资金落实到上证180和上证380股票上有正面资金推动效应。加上MSCI考虑将A股纳入全球指数以及证监会不断开放QFII资格审批,也将对A股市场的信心起到一些提振作用。
吴晓辉判断,证监会在审核时会考虑巿场承受力和资金压力,预料二季度不会有像陕煤股份这样的大企业IPO发行。“我们预测2014年全年中国将有大约200-230家企业完成发行,以中小规模的制造、科技和消费行业为主,全年融资额约1500亿至1700亿元人民币。”
超四成企业“变脸”打击投资者信心
A股资金面情况仅是影响市场走势的一方面因素,上市公司基本面好坏则是决定市场表现的另一大推手。然而,去年IPO开闸后部分上市企业出炉的一季报并没有向投资者交出满意的答卷。今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新上市的48只次新股中,已经有17只出现业绩预降或亏损,“变脸”数量高达四成之多,令投资者寒心。
在财经评论员曹中铭看来,经过“史上最严财务核查风暴”的考验及长达一年多时间酝酿的改革后,市场对IPO开闸后首批亮相的企业曾经抱以强烈信心。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相当多的次新股没有通过上市后首季业绩的考验。
尤其是牧原股份、金一文化、东方通等个股今年1月才上市,3月便纷纷预亏,当时补充披露的信息究竟含有多少水分?
对此,证监会表示,监管部门已要求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对业绩下降的原因,以及是否严格履行信息披露责任进行核实,同时也建议投资者对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中所揭示的经营风险和业绩波动情况予以充分关注。
这一表述令投资者担忧财务核查又是徒有虚名。从去年11月首批企业上市至今,老股套现、利益输送、寻租腐败等各种质疑声不断,究竟是制度漏洞还是违规操作,至今未有最后定论,惩处力度也未引起业界警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出现大面积业绩“变脸”现象,如何能保证第二轮上市企业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专家认为,在预披露信息提前曝光受社会集体监督的同时,监管层也应启动有关责任倒查风暴,对那些造假者处以最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