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进展。但正如国家统计局分析的那样,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GDP增速为7.4%,在预期之内,但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客观上需要采取一定干预措施,防止经济增速继续惯性下滑并危及社会就业稳定。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任务应是培育并增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当前应切实避免短期经济刺激计划,着力破除稳增长路径依赖,坚持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不动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实践多次表明,短期经济刺激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曾出台了规模较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暂时抑制住宏观经济增长的惯性下滑。但随着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衰减,从2010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此后,为稳定经济增长,国家也陆续出台一定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宏观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且经济刺激政策效应期明显缩短。同时,经济刺激政策副作用较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明显上升,影子银行风险显著增大,房地产业非理性繁荣,去产能进展缓慢,宏观经济运行杠杆率提高,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金融治理的难度。 当前我国巨额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融资难并行,这既是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长期、持续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果。截至201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110.65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17.29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而2013年我国GDP仅56.8万亿元,这相当于近2元的货币投入创造出1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情况表明,如果不从结构调整入手,依靠投资驱动和货币注水的单纯稳增长措施,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而且还会增加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 应该看到,稳增长还存在强烈的路径依赖。过去,以扩大投资和放松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稳增长路径,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干预的主要特征。虽然中央政府再三强调向深化改革要经济增长动力,但在稳定地方经济增长上,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仍着力于短期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还继续沿袭了投资驱动的老路。在这样的路径依赖下,地方政府高度关注楼市走向,担心房价下跌;期望货币政策放松,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前者则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项目的资金面约束。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做到从简政放权入手,积极培育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服务业和新兴业态良性发展,启动民营资本,向市场要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 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稳定宏观经济增长,需要破除固有的路径依赖,防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懈怠中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推动简政放权,指出改革就是要把千千万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简政放权让老百姓创业收入提高,生活成本降低。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新一届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